■本报记者 张一鸣
上周,中国成品油市场迎来新机制实施以来的首次上调。市场监测机构称,调价当天市场整体反应平淡,并未出现加油站和中间贸易商大量补货的情况。
虽然监测机构已像以往一样成功预判油价的上调趋势,但是中间贸易商却并未像之前一样,提前囤油以求在油价上涨后抛售获利。
金银岛的分析师说,新的成品油调价机制出台以后,调价周期已缩短至10天,中间贸易商的可操作空间缩小。 “在囤油之前,贸易商既要考虑操作风险,同时又要兼顾市场实际消耗量,操作难度增加,故在心态上受到影响。 ”
之前执行的老版本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调价的周期为22个工作日,远高于新版本中的10个工作日。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新机制已经起到控制市场价格、打击炒作的作用。
事实上,新机制执行后,市场中的各方对调价的敏感度虽然依旧保持热情,但心态却已逐渐回归理性。
与此同时,虽然囤油获利现象减少,但是批发环节却已率先上调油价。金银岛的分析师说,调价前,多数地区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的成品油批发价已经接近最高批发限价,未来的上涨空间增加,而现有的一些批发优惠措施有可能取消。
2013年5月10日凌晨,发改委上调成品油零售价,汽柴油均涨95元/吨,折合升价90#汽油涨0.07元,0#柴油涨0.08元,是自2003以来的最小涨幅。
2013年中国推出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时,国内成品油市场已经出现局部地区的供过于求。分析人士认为,需求低迷的情况还将继续蔓延,石油公司不得不通过出口以消化国内过大的供应量。
安迅思息旺能源上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柴油出口量达到历史之最,累计出口柴油105万吨,同比增长368%;出口汽油115万吨,同比增长14%。石油公司被指为保持价格稳定而积极出口。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从接近国有石油公司的人士处获悉,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油价挂钩,中国的成品油价格的高低与出口量并没有直接关系。
“成品油出口量大增的原因,一方面与国内市场需求低迷有关,另一方面与国内炼厂的汽柴油生产比例有关。炼油装置需要配套生产一定比例的汽油和柴油,这个比例在对炼油装置进行升级改造之前就已经设定,很难有大幅度的调整,而近一年来经济增速放慢,与物流运输行业和工业密切相关的柴油需求也随之放缓,为保障国内汽油的供应量,柴油的供应量必然会过剩。 ”
对于未来的油价走势。金银岛的分析师说,受到世界经济仍比较疲弱,美国面临债务上限、中东局势紧张等因素影响,下一轮成品油的调价预期变数较大,或呈现出震荡的走势。 “而从供需面看,随着气温的回升,汽车空调用油需求将提升,北方麦收季节临近将小幅带动柴油需求,但南方休渔期到来将大幅拉低渔业用油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