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版计划没有明确是否剔除物价因素
本报记者 李会报道
在中央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计划后,各地纷纷推出地方版的收入倍增时间表。
有专家指出,有些地方版计划思路需要进行一些调整,一方面要明确剔除物价因素,另一方面应该将收入倍增建立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上,而不是单纯地建立在GDP增长的基础上。
或者是当地发改委牵头,或者是地方政府牵头,不少地方的收入倍增计划已经出炉。
例如,陕西省出台“三强一富一美”行动纲要,“一富”即百姓富,即实施百姓收入倍增计划,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到2016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贵州出台的《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也提出,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2%以上,达到28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4%以上,达到7500元,均比2010年翻一番。
此外,囊括河南、山西、山东、河北、安徽5省的中原经济区,已经经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规划提出,2020年居民收入增长目标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17813元,增长到3.8万元,相当于增长1.13倍。
仔细研究可以发现,这些地方版计划或者没有明确是否剔除物价因素,例如陕西的计划;或者不剔除物价因素,例如贵州。
数据显示,2010年,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42.7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72元,不剔除物价因素,翻一番后的数据应该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84元,与计划数据相符。
这显然与中央提出的收入倍增有出入。根据十八大报告,到2020年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众所周知,国内生产总值翻番是按不变价计算的,与之同步翻番的居民收入当然也是按不变价计算。
“有关中国‘收入倍增’这样一个命题,其经济值计算一定是‘纯’的,是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的,实际增长,而非名义增长,否则就没有意义。‘翻一番’,应该是以2010年为价格基数,按不变价格来计算的。”北京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项凯标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指出。
除了目标需要进一步“挤干水分”,专家认为中西部地区在实现收入倍增目标的同时,要更加注意经济结构的调整。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经济增速目标设在了7%,调结构的决心显而易见。但就中西部地区而言,追求发展的冲动显然大于调结构。
“西部与东部不同,西部着力解决的仍然是如何把蛋糕做大的问题,而东部更有精力专注于在富裕的基础上调结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德勇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正因如此,不少中西部地区把居民收入的增加与GDP的高速增长设置成了“捆绑目标”。
例如,2011年两会期间,原青海省政协主席白玛曾向《中国产经新闻》表示,青海的经济发展速度还不能放慢,“十二五”期间青海GDP的发展预期目标都在两位数,也就是10%以上,并且会在较长时期内秉承这样的发展思路。只有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才能使其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再拉大。“对于中西部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提高人民收入的问题,还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问题。”
“人民收入的增长一定是建立在经济总量的持续稳定增长基础之上的,但这个增长,一定是在结构调整之中进行的增长。”张德勇指出,增长与调结构相辅相成,一定要防止片面追求增长而忽略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