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阳光新业总裁万林义:选择放弃需要勇气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9月21日 22:09  经济观察报微博

  庞丽静

  万林义从政府官员转身房地产业的12年间,很少面对媒体,他称自己这些年一直在潜水。阳光新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000608,以下简称“阳光新业”)这位掌门人常被称为学者型总裁,他说,“掏心窝子说话可能会招致骂声,而敷衍了事又不符合他的性格。所以就不说话。”

  万林义说,商业地产这些年的日子也不好过。政府对地产的调控,并未区分商业与住宅。商业地产除了受到宏观政策影响、导致资金紧张之外,还有商业地产自己的特性,就是投资时间长,资金沉淀大。一次性投入,7-13年后才能收回资金,不像住宅地产3年左右就可收回。虽有稳定回报但经营周期相对较长,这也是很多地产商不愿意做商业地产的原因。“很辛苦,而且要过紧日子、算小账。”

  即便如此,阳光新业却在2007年住宅地产最火爆的时候选择转型商业地产,这让很多人至今不解。

  今天的业绩让万林义稍稍舒了一口气。“结果还好吧,去年阳光新业的收益,在商业地产业中还算比较好的。至少大部分股东还满意,合作伙伴还越来越多。”

  2006年阳光新业引进大的合作伙伴GIC,进行投资和战略层面合作,2011年,引入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合作投资并管理天津滨海新区MSD-A区商业项目,启动了双方在中国大陆的首个零售商业项目合作。此外,还积累了大批有实力的合作伙伴,包括华堂、沃尔玛、家乐福、家得宝、百盛、耐克、星美影院等。

  转身

  经济观察报:住宅类房地产最火爆的2007年和2009年,阳光新业为何选择退出住宅,转做商业地产?

  万林义:阳光新业1996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06年以前,一直以做住宅地产为主,也尝试做过不多的商业地产项目。

  阳光新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挺特别的。公司2006年与新加坡政府产业投资公司(GIC RE)旗下Reco Shine公司签订战略投资协议,GIC成为了公司大股东。阳光新业也由此成为国内第一家引进国际战略投资的A股上市地产公司。

  2006年下半年,公司明确战略转型,决定转做零售商业地产。从事商业地产项目的持有、开发、招商和运营,同时涉足高端住宅、酒店、写字楼、城市综合体的开发与经营。

  做出这样重大决定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当年阳光股份在2001年时尝试做过商业地产,当时的想法是稳定上市公司业绩,保证稳定的租金收入。这种尝试在房地产行业算是起步早的。但由于做商业地产需要大量资金来沉淀,投资回收很慢,这在公司当时规模下是做不到的,所以公司想做商业地产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二,831之后,土地实施招拍挂出让,这意味着地产商拿地要拼资金了。当时南方的房企过来投资都财大气粗,与这些公司拼财力,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公司不得不重新考虑住宅地产未来发展的前景。我们的判断是,继续做住宅地产,公司存活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想做到行业领先,几乎没有可能。

  第三,2006年,公司与GIC进行了深入接触,并最终达成战略合作。当时GIC在中国和全球投资了很多住宅地产项目,在日韩投资了很多商业地产项目。按照GIC的经验和判断,未来中国会面临商业地产的发展机遇期。当时,北京、上海的商业物业数量都是不足的。GIC当时正在中国本土找合作伙伴,发现阳光新业虽然规模不大,但经营理念相近,操作比较规范,转型也相对简单。双方很快达成合作意向。

  现在看起来,转型商业地产是很有预见性的举动,但当初的痛苦很难描述,当时的住宅地产如日中天,火爆得不得了,在那时选择放弃,确实需要很大决心和勇气。主要还是大股东GIC的影响和引导,能够看到未来趋势。当时中国商业地产整体上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但个别地产商已经做得很好,比如万达,已经风生水起。

  经济观察报:阳光新业的转型经历了哪些痛苦过程?

  万林义:在2006年到2010年期间,公司决定转型商业地产之后,有些从事住宅地产开发、销售的老同事先后离开。而且2006年转型之后,尤其2007年和2009年,住宅地产形势真的很火爆,资金都是大出大进,出差坐头等舱,住五星级酒店,而做商业地产,要精打细算到圆角分,任何级别的员工出差都要坐经济舱,只能住连锁商务酒店。从原来的大手大脚变得越来越“抠门”,越来越“小家子气”。理念和行为变化非常大,这种变化让部分同事接受不了。

  理念上的另一个变化是对合作伙伴越来越看重。做住宅地产很少有合作伙伴的概念,土地自己拿,资金自己出,只要做就赚钱,没有必要与合作伙伴分享。但零售商业地产不同,合作伙伴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没有零售商进驻,或者商场销售不好,靠租金赚取利润的商业地产商也会受到连累。尤其是如何吸引能够长期合作的、有经验的、特别是国际大牌零售商进驻,如何进行不是一边倒的合作,都要重新面对和考虑。

  现在,商场零售商关注的指标,我们也关注。阳光新业从关注合作伙伴本身,到长期关注其经营状况,认为其运营好坏决定了我们资产的价值,这是双赢的。我们现在遵循的是“乙方逻辑”:阳光新业做商业地产,是受租户委托和要求,去建商场,产生经营活动,并由此受益,而不是把自己单纯当房东、当甲方。这与住宅差别很大。

  比如我们现在关注每月每个店面每家零售商的租售比指标(租金占营业额的比重),把租售比例高低作为调整租金的一个参考指标。有人可能觉得租售比例高是好事,跟自己没有关系,零售商虽然经营不好,但不影响每月租金按时到账。但反过来考虑,其实关系很大。零售商有一天经营不下去了,就会退出。所以看到租售比高的数据,如果是作为长久合作的伙伴,就要考虑下调租金,让租金回到一个合理范围内,就是不赚钱,也要留住这个合作伙伴,保持商场良好的业态。

  公司转型商业地产很彻底也很坚决,2007年之后,公司没有再拿纯粹的住宅地产项目。到2010年除了住宅地产收尾项目,住宅项目绝对

  不做了,而且公司明确,即使住宅

  地产再火起来,也不做了。山东地

  区原来的住宅地产项目,去年也

  已转让给了首创置业。

  对于离职的同事,公司每

  年2次请这些员工回来座

  谈。近期也有部分同事陆续

  回来,希望从事商业地产。

  模式

  经济观察报:阳光新业的商业模式,与其他地产商有何不同?

  万林义:做商业地产,简单地说,就是当个房东。但要当个懂行的房东,阳光新业强调的是专业性。

  这里所说的“专业”,指的是一个商业地产从买地开始,到后面的一系列运作。包括从项目获取,到市场研究,到市场策划,到项目定位,设计、招商、商场运营管理等等,都是由自己的团队来做。

  阳光新业转型商业地产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请来一批专业人士,成立专业的商业管理公司。之后成立的几家商业地产公司,都是在这家公司基础上孵化出来的。这个时间是2007年年底,与万达成立第一家商业管理公司是同时。但万达当时做商业地产已经很多年了。

  当时,是GIC建议,做商业地产专业力量必须跟上,要尽快建立一支专业的成规模的商业管理团队,现在看是受益了。我们的团队建设先行了几步,发挥的作用也相当大。从去年开始,业内已经有公司请我们商业管理公司去管理他们的项目,北京、上海、杭州都有。这是输出管理服务的轻资产业务。

  由于这支团队在项目整个设计和建造过程体现了自己的专业长项,包括能够体现出零售商的意愿,所以我们现在谈的管理服务输出合作,往往不仅仅是招商,还包括前期研究和策划,以及后期商场运营管理。阳光新业还开发出自己的商业管理软件系统,使管理变得越来越简单。

  很多转型或者新进入到商业地产领域的公司,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把商业地产模式问题想清楚,还认为一个项目,只要能找到招商的团队,问题就解决了,这显然是不对的。许多企业先拿地再做定位,先把工程做完再去招商,这是本末倒置。

  阳光新业采用的模式,就是更强调专业管理能力。没有把快速扩张放在第一位,而是讲具不具备保证每一个商业项目都能够成功的能力。不只是建设、招商,也包括前期策划、设计以及后期运营能力。我们更注重商场本身,更关注商场运营细节,更关注商场运营产生的租金收益本身,而不是关注其中配了多少住宅。这样每个商场都做得精细一些,但弊端就是速度较慢。

  阳光新业对凯德模式研究和关注得比较多。这是一家新加坡公司,本土有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是成熟的商业地产模式,只不过其物业在中国,其他操作金融和资本操作都在国外。相比之下,其优势比较明显,因为其退出问题解决了。

  资金

  经济观察报:商业地产业目前的现状和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怎样?还会有多少成长空间?对于中国推出REITs有何看法?

  万林义:目前看,房地产业的春天还没到来,不足以支撑商业地产的高增长。近期土地价格虽然稍有放缓,行业内出现抢地的局面,但未来应该不会出现2007年、2009年房地产异常火爆的局面,那是不正常的情形。如果国家宏观调控停止,一开闸又可能回到从前局面。那么转型就白转了,做专业的也不用追求专业了。那种局面应该不会再出现。

  ◆下转38版

  ◆上接37版

  商业地产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有些还是比较明显的:

  第一个趋势,是商业地产与金融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之前的4-5年,国家一直在进行的研究。由于中国商业地产目前还没有好的退出渠道,而欧美、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已经有REITs了,所以REITs推出,是房地产必然走的路。很大程度上,房地产特别是商业房地产,可以说是金融产品,至少是很好的金融载体。

  但是中国讲REITs讲了很多年,为什么呼之不出?这有很多原因。2008年金融危机,近两年又进行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导致REITs出台晚一些或者推迟一些。但其出台是必然的,只是时间还没办法预测。REITs对于中国商业地产非常关键,是有里程碑意义的。

  资金是困扰大多数房地产商的主要问题,阳光新业同样也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尤其公司持有商业地产,资金在压时间很长。同时我们还被关了一条融资渠道,因为证券化被限制,所有资金不能通过证券化退出。这是很多人不能投资商业地产的原因。如果一旦政策放开,REITs可以实行,那么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都可以进入商业地产,就会发生很大变化。这也是趋势,只是出现早晚和程度的问题。大家投资一个商场买不起,买一份商场还能买得起。有了REITs,中小投资者就能够通过购买REITs获得稳定投资回报。投资人也会要求商场管理提升起来。

  持有物业或者零售物业,包括写字楼,能够证券化是很好的,能够分散一部分资金注意力。投资者经过前几年磨练,已经比较理性了,但目前没有很好的投资渠道,只能等待。很多人是要投资的,投什么?放在银行,贬值;买股票,缩水;放在别处大量资金又很难,如果有实体支持,商业地产能够证券化,投资就可以分散,原来想买房子的,可以不买了,可以去投资一份商业地产,保证有很好的回报。

  如果REITs推出,先期获益者,至少要有这三个条件:首先要有一定规模的商业资产和持有物业;二是要有较好经营状态;三是作为公共产品,管理者要有一定公信力,被认为是规矩、透明的。

  第二个趋势,竞争会很惨烈。这一轮宏观调控,把更多的资金和注意力都挤到了商业地产领域。会做的、不会做的,该投的、不该投的,项目非常之多。有些城市,零售物业和购物中心已经翻番了。这一情形还在很多城市上演或者预演,这些地方有可能跟其他领域一样,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之前,就进入到衰败了。这是很大的问题。

  第三个趋势,未来商业地产,对于专业程度要求会越来越高。在竞争很惨烈、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专业能力就显得很重要。谁的专业能力更强,谁能让客户更满意,谁的机会就会更多。

  目前,中国商业地产主流做法还是在铺规模,抢据点。习惯思维是商业地产对位置要求很高,有稀缺位置要先占住再说,而对于专业度的发展和提高,还是放在其次位置。但是未来,由于专业领先而带来的机会将越来越多,对于专业程度也会越来越重视。

  不管大家从感情上对房地产业是如何深恶痛绝,从理性看待行业,房地产业经过政府调控、理顺、回归理性、相对正常之后,仍是相对较好的、具有稳定投资回报的并且未来有发展空间的领域。

  经济观察报:阳光新业如何解决资金问题和经营难题?

  万林义:目前,在解决资金问题、选择投资者方面,公司正在深入接触三类人,作为未来投资者:

  一是国内财团和大集团,地产不是他们的主营业务,但作为投资配比,也为了防范风险、稳定收益,这些大企业会考虑投资商业地产。

  二是境外投资者,新进入中国或者在国内寻求转向的,他们对于商业地产也比较关注,对于中国商业地产也有很好的理解。由于阳光新业大股东是新加坡公司,对于境外投资者有很大吸引力,但公司与国外投资者合作很谨慎,因为如果有了一次不愉快的合作经历,这种不愉快便会传染的。商业地产很在乎口碑,所以合作很谨慎。

  第三类是个人投资者。他们在原来领域赚了很多钱,比如在矿业,最近经济形势不好,这些私人老板退出那些不赚钱的领域,寻求资金投向。这个人群加在一起很庞大。目前市场这部分资金,是很多房地产公司解决资金问题的一大重点。

  阳光新业目前更多考虑的是国内的投资者。这些大企业和大财团,对国内政策比较理解,操作也相对容易。公司近期接触过保险公司、能源企业,还有国家大财团、大机构,他们除了配比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还希望配比风险低、收益稳定的项目。所以希望适当配比商业地产投资。大家都有预期。预期未来5-6年,如果国家对于REITs能够放开,商业地产会面临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分享到:
  来源:经济观察网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 新闻陕西微笑局长杨达才严重违纪被撤职
  • 体育欧联国米两度落后补时平 利物浦5-3逆转
  • 娱乐北欧杂志再登英王妃裸照 称满足读者好奇
  • 财经最大面粉企业陷致癌门 北京市场建议停售
  • 科技12306火车票网购攻略(十一版)
  • 博客台湾为何没研制原子弹 日系车主的厄运
  • 读书太阳旗坠落:日军不愿提及的十大败仗
  • 教育南方科大校长回应招生“回归”高考
  • 育儿小学教师16年前生二胎16年后被开除
  • 健康大米里加硼砂? 喉癌组织真能咳出来?
  • 女性时装周模特豪放露肉 凯特王妃亚洲行美妆
  • 尚品一席关于龙虾的盛宴 跑车界的北欧爱迪生
  • 星座运势有气无力的下周 秋分转运禁忌
  • 收藏30万纯金盘被掉包 树瘤价值超过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