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兰朵》大制作的背后,还闪现着风险投资的身影。这次风投敢涉足文化演出市场,看中的就是张艺谋的市场号召力。不过,在张艺谋看来,拍电影才始终是他的主业,封镜三年之后,张艺谋眼下正在制作电影《三枪拍案惊奇》。现在我们就到拍摄现场看看,张氏品牌的电影究竟是怎么出炉的?
记者:“其实我们看到从电影到图兰朵到印象系列到奥运会,您一直在跨越不同的领域,那这些事情当中您爱做的到底是什么事情?”
张艺谋:“那当然还是拍电影了。”
记者:“还是电影?”
张艺谋:“对,还是电影,因为我老说,我是电影导演,其他事情都是,可以说是我的副业,但是所谓艺多不压身,当你实践机会多了,当你有了很多不同的创作活动的时候,实际上都是财富。”
其实,张艺谋品牌的诞生,就源于13年前张艺谋与他的电影制作人张伟平的首次合作。
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伟平:“96年投资《有话好说》时,我就跟艺谋说,我说咱们的电影应该,我们应该想,应该打造导演的品牌,应该打造导演的品牌,就是以后只要在我们电影中任何一个,用任何一明星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一个电影要让国内外的观众认识的是张艺谋的品牌。”
在当年好莱坞大片横行的市场中,要树立一个中国导演的品牌似乎是个笑谈,但“张艺谋制造”很快便证明了自己的力量。2003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一片,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的若干个第一:最高的投资,最高的票房,最高的电影广告收入,而且首次打败进口大片。2003年全国电影票房是10亿元人民币,国产影片占5亿元,其中张艺谋的《英雄》达到了2.5亿元,相当于当年其它九十多部国产影片票房的总和。随后,张艺谋冲出《十面埋伏》、让高仓健《千里走单骑》、令全国电影院《满城尽带黄金甲》,截至2009年6月,国内票房收入超过1亿元的影片共有39部,华人执导的有22部,张艺谋的作品占据了其中的三部,票房总收入约为6.946亿元。
张伟平:“现在其实市场越来越大了,因为我们的观众已经从当初的不关心国产电影,不看国产电影,看盗版碟,现在已经变成了非常自觉地去关注国产电影,而且电影院的观众越来越多,而且最可爱的是我们现在的观众,越来越爱我们的国产电影,越来越关注我们的国产电影,好莱坞电影从《英雄》之后到现在没缓过来。”
在“张艺谋制造”的带动下,中国电影大片制作,包括大导演加大投资、大明星,逐步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电影年票房平均每年以超过25%的幅度高速增长,从2002年的不足10亿元扩大到2008年的43亿元,2008年全年国产影片的市场占有率超过总票房的60%,连续6年超过进口影片。而张艺谋并没有局限于电影,2003年张艺谋继续创新《图兰朵》演出形式,在韩国、法国、德国进行世界巡演;2004年3月,全球最大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出炉。随后的五年间,《印象》系列相继又推出3部作品《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目前,每天都有超过1万名观众在观看“印象系列”作品。对于《印象》的核心竞争力,同为“印象铁三角”的两位总导演这样形容。
《印象》系列总导演王潮歌:“第一个必须张艺谋;第二个必须好山水;第三个必须好人民;第四个必须当然是我跟樊跃。”
《印象》系列总导演樊跃:“我觉得是张艺谋加创新加口碑。”
2008年8月8日晚,在鸟巢上演了空前惊艳的奥运会开幕式至今令人难忘,这场视觉盛宴不但让全世界感受了中国文化,也把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推向了另一个高峰。今年,当三年没有拍电影的张艺谋拿出自己的新片《三枪拍案惊奇》时,即使没有一个国际大明星的加盟,还是顺利地卖出了全球发行权。
张伟平:“这次好莱坞索尼经营非常痛快就买下了全球发行权,我觉得这次他们,好莱坞买我们《三枪拍案惊奇》主要看中的就是张艺谋的品牌,尤其是张艺谋奥运会之后的品牌。”
记者:“现在找张导演合作的,想跟他合作的人特别多?”
张伟平:“太多了,我觉得应该从东直门排到西直门。”
张艺谋是如何被市场挖掘出来的?
从电影到实景演出到大型演出,现在的张艺谋已不再是当初的那位对电影艺术百分百投入的导演,他现在已华丽转身,成了一名文化生产商,他本人更是文化市场的一块金字招牌。他到底是如何被市场挖掘出来的?一起来了解一下。
著名营销专家叶茂中:“我们今天可能习惯把张艺谋理解为是一个人,其实更应该理解为张艺谋就是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品牌,你不能把它理解为一个人,他一个人的精力可能是有限的,他可能做一部电影就已经把他累的够呛了,但是他的品牌,他的企业,它可以涵盖面非常宽广。”
叶茂中,品牌营销专家。在他看来,张艺谋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工业的第一品牌,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叶茂中:“张艺谋卖给别人是什么,它核心产品是什么,首先是它的品牌,它品牌所给你带来这种美好的印象,就你看过他太多的作品,那么奥运会之后,他的这种品牌的价值不断的在提升,甚至我觉得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那么他从这个登峰造极品牌的定位,向下延伸产品是非常容易的,所以他不光可以做满汉全席,不光可以做精品菜,也可以做快餐,如果说,我们说奥运会是满汉全席的话,那么它的电影就算是它的精品菜,那么它的印象系列,我觉得就像快餐,就是他天天都在演,天天都在提供他的产品的服务。”
“我们讲品牌是用来跟消费者沟通的,而产品是用来跟消费者交换的,那么当你的沟通没有达成的时候,交换是不能完成的,那么张艺谋这个品牌的沟通力是非常强的。”
叶茂中:“就像LV的包一样,你说女孩子买的是包还是LV,我认为90%以上是冲着那个品牌去的,它不是冲着这个包的实用价值去的。”
记者注意到,一家叫做世界HR实验室的机构,在首次运用经济学的人才价值模型,评出的《中国最有价值的10大导演》中,张艺谋位列第一,测评的结果表明,如果张艺谋导演被一家娱乐公司雇佣,张艺谋将给雇佣方带来品牌方面的提升、广告收入、电影拍摄的收入等,总记1.4—1.5亿。虽然这只是一种测算,但仍然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张艺谋的品牌价值。但是,对于一个电影导演的这条文化品牌之路,也有很多人质疑张艺谋是否太过于商业化。如此作法,他的作品还能否保持艺术性和生命力?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特别专访了张艺谋。
记者:“在奥运会之后,您的工作状态跟之前只拍电影有什么不一样?”
张艺谋:“其实是一样的,有一些闲事来找我,但是我自己还是把精力放在拍电影上,因为我自己还是知道我是个电影导演,这一类的事情也会抽时间做一点,但是还是,时间很有限。”
记者:“您的电影的制片人张伟平,他曾经说过,说很多投资人跟您合作就是看中张艺谋制作这块品牌,因为可以节省广告费用,宣传费用,您自己怎么看张艺谋品牌?”
张艺谋:“首先我们,今天是个品牌时代,我们应该看到,就是无论是人是作品还是什么形成一个品牌,它都是历史形成的。如果说某人形成品牌那我们也可以必须承认就是说这个品牌它是有长期的商业回报和长期的市场回报所带来的,相对比较稳定的。如果这个大起大落,一会赔得落花流水,一会又这那的,可能也很难形成一个真正的品牌。品牌一旦形成,实际上也是,是相对负一份责任我的感觉。如果接着你的话来说,如果认为张艺谋是个品牌的话,我自己觉得,对我来说其实也是一个责任,也就是说任何项目它一定要好,它一定要独特,它一定要让我自己觉着如果是品牌就要对得起大家这个期待。”
记者:“可能观众有很多疑问,您的精力怎么够呢?”
张艺谋:“还好吧,我觉得这个精力可以,你看现在不都是够的吗。”
记者:“而且还很轻松的样子,是因为有这样成熟的团队吗?”
张艺谋:“有一些是有团队像印象是有团队的,像奥运会是新组建的团队,那从大家不认识开始在那干两年多,所以都有,有新的有老的,有成熟的有不成熟的,要需要磨合的,但是我觉着有一点就是说你一定要尊重艺术规律,包括尊重商业规律,尊重社会规律。”
记者:“有一种评价说今天的张艺谋,已经不是一位单纯导演,而是文化产品的生产商,您怎么看待这种评价?”
张艺谋:“我不知道,别人爱怎么说怎么说,但实际上我们自己都是文化产品的生产商,如果你要这么看的话,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吗?除非这个导演他的作品是关起门来不对外的,这个画家这个诗人这个小说家,他的作品永远是关起门来,看完以后,自己看完一把火烧了它那没问题,你的作品只要拿出去进入这个流通渠道,商品渠道或者是进入大众事业,恐怕你就都是个生产商了,对吧,我说这个词的话适用于所有的人。”
半小时观察:该如何保护“张艺谋制造”?
作为艺术家的张艺谋是位颇具才华的导演,作为商人的张艺谋更是一条文化消费品生产线的领班,一家文化工厂的CEO,站在他身后的有策划创作团队,有市场销售团队,还有资本运作团队,更重要的是,有一只强大的资本之手,在包装张艺谋,改变张艺谋,使用张艺谋,所以才有了张艺谋的今天。
艺术与金钱应该保持一个什么样的距离,这个话题已经被争论了几千年。如果要拿李安和张艺谋相比,从艺术水准上,李安和张艺谋可谓各有千秋,但李安的影片一直广受好评,而张艺谋的许多商业大片,比如《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则在艺术水准和营销方式上充满了争议,背后的资本力量在多大程度上扭曲了张艺谋的艺术能力,这确实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在当前这样一个资本起着巨大作用的时代,在一个人人都无法回避市场经济的社会,艺术必然被赋予了创造更多财富的功能,既然有人制造了张艺谋制造,就应该把它保护好。打造出张艺谋这个品牌不容易,我们也希望张艺谋及其背后的资本力量,能够以更高的艺术水准为文化消费者服务,市场营销虽然有效,但要想维持品牌,口碑才是最重要的。
除了电影和歌剧,张艺谋制造还有一个重要的系列产品,那就是“印象”,比如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等等,一些地方政府趋之若骛,但是也引发不少反对之声,明天我们就来揭开张艺谋的印象系列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