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9中国主流期刊大会综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2日 23:34  《传媒》杂志

  主流期刊引领未来

  ——2009中国主流期刊大会综述

  文/赵泓 韩培志

  5月23日,第三届南方传媒高峰论坛暨2009中国主流期刊大会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举行。本届大会由华南理工大学主办、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以“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期刊的未来”为主题。与会嘉宾分别就“分众化时代主流期刊的定位”、“期刊与电视、新媒体间的互动”、“主流期刊的品牌建设”、“期刊的经­营管理之道”、“期刊研究与期刊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了讨论与交流,对主流期刊的现状与未来发表了不少富有见地和启发性的看法。

  主流意味着“一种责任,一种使命”

  什么是主流期刊?在简要介绍广东省的出版情况后,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局长朱仲南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我们不要简单地封自己就是主流,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我们愿意担当,所以我们觉得应该把责任与使命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既然把自己称之为主流,就要担当这种责任和使命”,“销售量不是评价一个期刊好坏的唯一标准”。

  本次与会的主流期刊大多是时政财经­类杂志,“理想”、“情怀”成为嘉宾发言的关键词。《南方人物周刊》主编徐列提到,“时政类期刊一定要有理想存在,对社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一定要包含新闻理想,扮演瞭望者的角色。我说的理想主义并不是高于现实主义,这个职业决定了你要有理想的平台,否则你就不要做一个时政类的杂志”。《新民周刊》社长丁曦林提到主流期刊的界定,“什么是主流期刊,期刊在特定的读者群和特定的区域当中是否能够引领有影响力的人群,是否维护他们的价值观,这是关键所在”。

  正如徐列所言,在中国,新闻类期刊这个相对不算很大的市场上,由于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追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和读者群,细分化非常明显,因而也就不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大会上,《南方人物周刊》追求的“有料、有趣、有种”,《新周刊》的“观点供应商”、“视觉开发商”、“资讯整合商”,《中国周刊》的“硬朗”,《凤凰周刊》对独立视角和新语言方式的追求,《新民周刊》在自身理想与海派文化间的融通等,都引起与会者积极的响应。尽管存在风格的不同,但与会主流期刊共通的,是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对读者需要的迎­合和引导,对杂志可读性的追求和对市场的尊重与开拓。《21世纪商业评论》从广告收入转向为企业提供高端商务服务的知识平台,《凤凰周刊》对高端团购客户的重视都是对其中最后一点的证明。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期刊有未来

  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冲击下,期刊尤其是强调信息内容的主流期刊何去何从?国外报业在互联网冲击下大幅衰退,期刊会不会步其后尘,因为互联网而消失呢?对此,嘉宾们大多保持了乐观的态度,《南风窗》社长陈中的一句话很具代表性,“在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期刊有未来”。《新周刊》执行主编封新城说,“杂志不可能被互联网夺取阵地,例如2006年,中国有很多风投拿大笔的钱投电视杂志,当年就失败了,这是实践证明了的,互联网永远不可能代替杂志”。《新民周刊》社长丁曦林则认为,“报纸、杂志、网站的存在和发展呈现着一种叠加的关系,人们选择期刊还是网络阅读,没有严格的排他性,而是相互兼容”,“当今所有媒体当中,期刊是最轻巧最便于携带的媒体”,“网络和移动终端提供新闻产品的时候,存在明显的技术瓶颈,商业模式未成熟,所以我觉得杂志的消亡目前不可能”。

  乐观来自于对杂志本身特性的判断和认知。内容、观点提供商的角色成为各位老总经­常提及的主流期刊定位。陈中总结了杂志的两个特点:一是新闻再播率或者再创造,期刊的优势最为明显;第二是品相,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期刊在携带和收藏方面优越于报纸和网络。丁曦林也强调,杂志这种传媒介质适合将新闻信息的深度调查和独立思考完整地呈现出来,这样具有文献意义的贡献,是新媒体所不具备的,主流期刊完全能够利用自己的原­创性对抗整合性,用深度战胜浅薄。

  乐观并不意味着期刊业与新媒体不存在竞争,但与学术界常常讨论的读者和广告流失不同,与会嘉宾谈到的更多是其他层面的冲击。例如“《新周刊》最痛恨互联网,《新周刊》就是话题杂志,经­常提出一些话题,但有了互联网以后,话题被互联网抢去了,特别是在中国目前知识产权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内容的随意复制与盗用现象泛滥。”《凤凰周刊》执行主编师永刚就指称“内容为王,我们今天遇到的威胁比较多,第一就是互联网,第二就是一些同质化的文摘杂志”,“我们采写一篇文章花1万到2万,我们还没有出来,人家就已经­从互联网拷贝出来了”。《南都周刊》执行主编许庆亮所持观点也与一般流行看法不同,“中国期刊更大的问题并不是说抵御互联网导致期刊市场萎缩的问题,而是怎样培养期刊市场的问题”。

  尽管对于竞争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媒介融合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正如陈中所言,“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实际上所有的期刊都跟他们有各式各样的合作”,对此,与会嘉宾保持了一种开放的态度。《传媒》杂志副社长周志懿认为,“互联网不仅对期刊没什么冲击,相反给杂志带来很多有利的地方”,“互联网归根到底就是渠道建设的问题”,他借用朱仲南的三句话“高处站、平处立、宽处行”讲期刊如何应对网络媒体的冲击,“高处站”即认清媒体内容创意产业的定位,网站要“为我所用”;“平处立”即期刊也要有自己的门户网站,利用网络的互动性,根据受众的需要调整自己;“宽处行”则指媒体到平台的转变,而不是仅仅盯在终端产品上。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段淳林则从品牌的角度,谈到期刊面对新媒体,应如何利用新技术发展自身品牌。3G门户总编高峰从新媒体的角度谈到期刊与互联网的合作。“在这样一个阶段,我们提供一个平台和传播的互动形式与技术,这两个方面其实是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其实就没有竞争,更多的是合作”。

  主流期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来到了广州大学城,面对的是众多学子,各位期刊老总对主流期刊人才培养的问题都各有准备。现场一位同学“期刊所需要的人才,要具备哪些特质”的问题得到了与会嘉宾的积极回答。

  封新城强调,想要进媒体,首先要做一个媒体的读者,了解它是必须的。同时,传媒是一个做的东西,不是仅靠学就行的。孙凯­认为,从业界角度讲,招人难也是一个大问题,他提出了三条要求:文字好、有想法、勤奋。

  周志懿则对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提出了四个建议:要有职业规划,开始就要想清楚自己的兴趣点,这个职业规划包括职业激情;要有严谨的学术作风,要有责任感,特别是做文字工作的一定要敬畏文字;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做普通记者可能不需要什么文化积累,但一个好记者、一个好编辑­就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要具备自我成长的机制,形成自我批评的习惯,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