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财经评论员 钱飞鸣
通用破产重组,中国企业不经意间成为明星。昨日,通用所属的悍马品牌开始驶上通往中国的道路,来自四川的民企腾中重工签下了接手合同。根据交易条款,一旦协议得到批准,腾中重工将享有使用悍马品牌的权利并获得其关键高级管理层及营运队伍。
看起来挺美。军用背景的悍马无疑有着极其良好的品牌形象,尤其在中国更是拥有极高的认可度。将世界级的悍马收入囊中,腾中重工无疑将藉此实现自身品牌价值的大跨越。腾中重工一位高管直言:“悍马品牌展示的是一种勇于探索、自由和奔放的精神,我们将通过投资让这种精神延续下去。”
假如仅仅是为了形象提升,这样的解释肯定是低估了腾中重工的野心。腾中重工已经涉及特种车辆生产,买下悍马等于直接强势进入高档越野车领域,而且有望一举成为领军人物。这类“抄底”式的收购,一直是中国汽车制造商力图改变技术制约的有效途径,比如4年前上汽对于英国罗孚的出手,直接催生了首个自主研发车型荣威。腾中重工眼下所进行的,正是这种尝试的延续。所不同的是,上汽当年买下的只是两款车型的知识产权,而腾中重工要吸纳消化的是一个完整的国际知名品牌,难度自然更大。
尽管国内媒体的报道声称,腾中重工的“礼金”是10亿美元,这一数目并未得到最终证实。但这并不意味腾中重工做了一笔“划算”的买卖。国际并购之难如同“蜀道”,悍马入川绝对不是一片坦途。
首先,悍马“车况”不佳,这是最根本也是最难改变的因素。看起来风光的悍马只是徒有光鲜的外表,叫好不叫座,高耗能的标签更是与汽车发展潮流背道而驰。事实上,在通用抛售的四大汽车品牌中,悍马的前景最不被人看好。大、重、耗油,价格贵,悍马被认定是一个畸形品牌。就目前的市场销售来看,悍马今年前5个月在美国市场累计售出5113辆,同比下降超过六成。尽管腾中重工声称已经准备好对油耗进行技术改造,但这会和悍马的固有形象产生偏差,而且技术研发的“白手起家”绝非易事。
其次,作为一个新掌舵者,腾中重工的“驾驶技术”目前难有令人信服的表现。从已有的资料来看,腾中重工有着一定的经济实力,但是进入汽车制造业需要的并不仅是锐气。想想那些曾经同业并购的中国企业,TCL一直屡败屡战,联想仍在苦苦突围,这些案例都在讲述一个简单的道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再者,如何适应美国的汽车管理文化也是迫在眉睫的考验。买下悍马,一个条件是保留3000个工作岗位,这样的承诺意味着悍马的福利支出在未来不会存在太多的下降空间。数据显示,通用每生产一辆车,员工医疗保险费的支出是1500美元,丰田却只有110美元。同样遇到金融危机,通用是灭顶之灾,丰田只是利润缩小,如此庞大的支出差距正是原因所在。不妨再研究一番上汽的双龙败局,适应不了迥异的管理文化,捡来的大便宜可能会是一个烫手山芋式的吸金无底洞。
悍马入川,路不平坦。然而,腾中重工们需要跨越的“蜀道”,正是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企业必须共同面对的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