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9年铁矿石谈判最后博弈 中方尚握三杀手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1日 02:54  21世纪经济报道

视频:中钢协否认接受矿石降价三成猜测  媒体来源:第一财经《早市导航》

  国际铁矿石谈判最后博弈

  王洁

  随着6月30日这一最后期限的临近,2009年国际矿石谈判进入攻坚阶段。此时,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能撩拨起市场敏感的神经。

  5月20日,一则“中钢协可能接受30%-35%降价幅度”的消息,传播甚广,这令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心生气愤。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他直接将此驳斥为“胡说八道”。

  “你说这有可能吗?”他反问道。“即使以目前的矿价(较2008年约低40%),中国的大企业还都在亏损,我们能接受吗?”

  中钢协一位内部人士也对本报记者表示,中方的态度目前仍相当强硬,不会接受30%到35%的降幅。虽然,相比2009年初三大铁矿石巨头只愿降价20%,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在这位人士看来,铁矿石谈判目前仍处在“僵持”阶段。不过,随着各方预期逐步兑现,底牌渐次亮出,2009年国际铁矿石谈判打破僵局的契机,已然显现。

  预期相背

  预期,是一切行动的出发点。

  据本报记者了解,三大矿商对全球铁矿石需求设立了非常详细的分析框架。以必和必拓为例,其已对全球范围内的各个用钢市场进行了研究,包括城市和农村住宅、商业、工业等领域,并建立了需求评估。

  必和必拓铁矿石业务部门负责人Ian Ashby在一次投行的内部发言上指出,“我们从中国获得的数字是惊人的。例如,我们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出现200个人口超百万的城市。相比之下,整个欧洲才有35个。这些城市可能将需要多达170个公共交通系统。”

  “中国目前正持续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人均消费用钢目前只有300公斤,如果按照亚洲其它相近的经济体,这个消费数字应该为500至600公斤。”

  5月18日,力拓中国区总裁路久成也在香港表示,依旧看好中国市场:“中国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仍然会有力地拉动国内的钢材需求。我们对于中国钢材需求的回暖保持乐观和期待。”

  随着中国政府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落实,中国下游用钢企业可能正在重新积累钢材库存,已成外方判断后市的重要论据。

  但国际铁矿石供应商的这种超前预期,与中钢协努力证明的“中国真实需求”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那是它们一厢情愿的造势。中国2008年的钢产量是达到5亿多吨,但其中6000万吨出口了。现在,中国都成净进口国了,如果出口回转,国内能消化吗?事实上,国内的机械制造行业也在萎缩,而出口的80%甚至90%,都是管材和板材,这不是随便就能拉动得了的。”单尚华对本报记者称。

  一位中钢集团高层也对本报记者表示:“这是我们宏观政策调整所带来的一种积极迹象和表现。但不能根据短暂的现象来下结论。在谈判过程中,外方就是想突出经济回暖,从而达到他们少降价的目的。”

  速战速决?

  谈判的僵局目前尚无人打破。

  虽然,5月18日,巴西矿业巨头淡水河谷首席执行官Roger Agnelli称:“2009年的基准价格将在未来的数周内对外公布。”此前,淡水河谷已宣布不再领导今年的谈判,“澳洲矿业公司进行谈判之时,我们只进行旁观”。

  但对Roger Agnelli的这番表态,单尚华回应道,“它(淡水河谷)又不说要谈,怎么就知道要定下来了呢?”

  不过,如今,谈判的加时赛都已经踢至下半场,希望尽快解决战斗的声音正越来越响。“谈判的推迟已经开始给众多公司带来不便。”Roger Agnelli在巴西圣保罗表示。

  此前,作为外方谈判先锋的力拓已放言,若6月30日前不能就铁矿石长协基准价格达成协议,根据部分合约的条款,力拓就将终止合约,选择现货。

  三大矿商把“速战速决”的压力踢给了中方。但到底谁能金球制胜?

  “我们一直以来的态度都是,应当尽快定下来。但是谈判双方的事,不是一厢情愿的。现在,如果外方能按照中方的要求敲定,不就都解决了吗?”

  “关键是价格的问题。”单尚华对本报记者表示,“外方提出的价格中方不能承受,企业都在亏损,有接受可能吗?现在宝、武、鞍钢,按目前铁矿石现货价格还亏损,答应了,不就等于钢铁企业集体自杀吗?”

  他再度重申中方的立场,铁矿石价格至少要回到2007年,即降价40%。而从公开表态来看,力拓和淡水河谷都仅表示“只愿接受20%的降幅”。

  利益图谱

  三大矿商的丰厚利润,与中国钢企的集体亏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目前的价位,矿商的利润仍然非常丰厚,即使离岸价卖到50美元/吨,一吨也能赚20至30美元。但钢厂呢?在这个矿价下还是亏损。虽然这跟目前的钢价有关,但问题是,没有需求,铁矿石涨价也涨不上去。世界其他地区,有的需求已经萎缩50%以上了,你还有可能还再提价?”单尚华说。

  对于“目前铁矿石现货价格是否已然触底”的问题,单尚华表示:“那还要看供求关系,没有需求,自然会继续往下降。目前来看,即使降到这个水平了,钢厂还是没有利润。这才是分析问题的出发点。”

  上述中钢集团高层人士则表示:“降幅应该达到45%-50%。铁矿石这几年来的价格上涨幅度太不正常了。如果说降35%,其实跟没降一样!因为,算上部分国家的货币贬值等因素,如果这次的降价幅度不大,甚至还算是提价了。”

  而以何种方式锁定价格,则决定了铁矿石供需双方未来的利益。

  目前,淡水河谷继续支持基准协议价机制(长协价),但并不排斥现货价,任由中国作出选择,但其强调“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必和必拓则坚持推行指数定价,力争与中方锁定交易量,但交易价按市场浮动;而力拓也更倾向于现货交易。

  必和必拓铁矿石业务部门负责人Ian Ashby在上述发言中称:“现货市场上买卖双方交汇,通常就能寻出铁矿石真正的市场价格所在。就我的观点而言,每个人都应该很清楚,12个月内都锁定在同一个价格,又几乎无透明度可言的定价系统,已经显得过时了。”

  目前,颇受必和必拓推崇的“指数定价机制”,包括普氏、MB和SBB指数。Ian Ashby表示:“我们希望卖出长期合约,并与客户维持长期关系,但价格应该根据相关指数确定。”

  5月18日,Metal Bulletin公司公开表示:由于中国现货市场铁矿石交易的数量大幅增长,MB铁矿石指数将很快实现到每日发布,提供即时铁矿石基准价,取代铁矿石的掉期和现货价格。该公司主管Cameron Hunt称:“中国的铁矿石现货市场已经快速成熟,成为大多数企业选择的市场机制,中国消费着世界约一半的铁矿石产量,是世界上唯一重要的现货市场。”

  国内钢铁资深专家、Mysteel副总经理贾良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淡水河谷退居二线,现在主要就看两拓。说到各家的底线,需要注意一个问题:按现货价交易,正是两拓多年来所诉求的。”

  在贾良群看来,“其根本原因就是海运费补差的问题(以相同的到岸价计,因海运费不同,澳矿和巴西矿的离岸价不同)。如果按照到岸价结算,后期海运市场上涨,澳矿商就能把巴西与澳大利亚之间的海运价差赚走,对它而言,没有什么不合适的。”

  但单尚华坚决地对本报记者表示,中方对指数定价的态度依然是拒绝,否则“钢厂将无法预测生产成本”。

  而更大隐患在于,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占据全世界铁矿石海运量的70%以上,若实行现货指数定价,则矿价被国际矿商操控的可能巨大。

  上述中钢人士也对本报记者表示:“铁矿石大宗商品和其它不一样,原先的定价机制还是应该维持。毕竟,铁矿石是一种对中国影响那么大、50%靠进口的大宗原材料。而且,中国的企业又缺乏自觉性。政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还是应该发挥重大作用,而不是仅仅依靠市场,相关部门不主导就是失误。”

  实力比拼

  2009年4月,北美粗钢产量下降了50%,欧洲下降了40%,而中国的降幅仅为3.9%。

  虽然,三大矿商绝对控制了国际铁矿石供应,但随着经济危机的影响日益深入,中国在客户端的地位却与日俱升。

  一位业内资深分析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说白了,真正的操控权还是在人家手里。说长协也可以,现货也可以,人家基本上把牌摊开打了。但就软肋而言,三大矿商可能会担心与中国这一大客户的关系是否能稳定,毕竟,欧美日韩市场还是很糟糕。恰恰是这一点,才使中方具备了要求矿石降价的条件。”

  前述中钢协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也许在外人看来,中方在谈判中处于弱势,但中方还是有一些底气的”。他特别强调,中钢协目前握有三个“杀手锏”。

  据其介绍,中钢协已经跟新日铁和浦项达成协议,如果没有达到要求的降幅,三方不能单独与三大巨头签约;第二,中钢协掌控着中国的铁矿石进口资质,如果取消了这一资质,相关的企业就不能进口,即使进口了也不能销售;并且,中方还可能通过一系列举措扶持国内矿山,以实现供应替代。

  就在中钢协抓紧清查港口无买主进矿、工信部发文要求各地限产之时,中国中小钢铁企业仍在成为三大国际矿商倾销的对象。

  5月20日,唐山一家民营钢厂的采购部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以淡水河谷为例,如果钢厂能在2008年的协议价基础上向其拿一船货,双方就可以谈长期协议。“价格按2008年的走,2009年的协议价出来后多退少补,这样以前拿不到长协的钢厂肯定趋之若鹜。”

  “跟外方打交道,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们?对外的声音还是太分散,如果不集中采购,很容易被各个击破。买矿的时候,我们竞相抬价,卖钢的时候,我们竞相降价,我们自身还是有问题。”上述中钢人士称,“其实,中国的正常需求并不一定导致涨价,只是目前供方集中,需求方分散,显得求大于供似的。”

  (本报记者邓瑶对本文亦有贡献)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