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飞行列车怎么搞?航天科工技术负责人回应:绝不闭门造车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宋笛 

  8月30日,一则“航天科工研制时速4000公里‘高速飞行列车’”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经济观察网采访了航天科工高速飞行列车项目技术负责人毛凯,毛凯对经济观察网表示,目前该项目的研制节点和涉及技术路径还处于保密的阶段,但是已经有了方案,目前已经在研究论证,同时航天科工已经建立了一支“高速飞行列车”的研发团队。

  所谓的“高速飞行列车”是指利用在管道内实现的低真空和超音速的列车外形减少空气阻力,并通过磁悬浮技术减少摩擦阻力,最终实现超音速“近地飞行”的运输系统。

  毛凯对经济观察网表示,4000公里只是这一方案的第三步,前面两个目标分别是时速1000公里和时速2000公里。

  对于这一项目研发时间表,毛凯表示目前还无法透露。“这么复杂一个系统,我们是要谨慎的,可能在技术攻关过程中顺利就快一些,不顺利就慢一些”,毛凯对经济观察网表示。

  这一系统的核心理念是减少空气阻力和轨道摩擦力,这也是目前超高速铁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较多认同的技术理念。

  此前美国SpaceX的CEO马斯克曾经用了一篇长达58页的开源论文《Hyperloop Alpha》论述“超级高铁”的技术猜想,在马斯克的猜想中,列车运行的管道并非完全真空的状态,而是保留一定量的空气,在行驶过程中,这些空气被压缩后会托举列车悬浮行驶。

  但是,在最终Hyperloop One公司(该公司与马斯克并无直接关联,是尝试实现马斯克“超级高铁”设想的一家公司)的数次实验中,采用的仍然是目前较多认可的“磁悬浮+低真空”模式。

  这是一套异常庞大、复杂、充满了技术难点的系统,其中的一些技术难点截至目前还尚未形成突破性进展。

  毛凯介绍,目前航天科工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团队来进行“高速飞行列车”的研制。目前团队正在开展多项关键技术攻关。比如超导磁悬浮技术,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项目需求,需要进一步提升其能力。在真空技术上,中国通过载人航天工程等已取得一定的积累,但这么长的真空管道还没有人做过,在制造工艺、技术上存在挑战。

  根据毛凯介绍,按照基本原理,只需要推、阻之间形成正向的力,就能让列车持续加速,因此并不需要绝对真空,否则会使工程难度、成本大大增加。

  在毛凯看来,航天科工在技术方面的优势适合这一项目的研究和推进。“首先是航天科工的技术工程能力,其次是超音速飞行的设计能力,第三个是仿真、建模和大系统的实验能力。同时,国家也在不断强调和倡导军民融合和技术转化。”毛凯对经济观察网表示。

  为了应对高难度的技术研发。此次航天科工已联合国内外20多家科研机构,成立了国内首个国际性高速飞行列车产业联盟。经济观察网获悉,在已经确定的联盟伙伴外,还有一些机构正在接洽之中。

  毛凯对经济观察网介绍,由于技术难度高,高速飞行列车项目研发将会是一个开放式的。“做这件事,我们只能去博采众长,不能闭门造车。”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一些研发案例已经显示了该技术研发中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毛凯对经济观察网表示,项目的研发资金将会是多方共同支持,同时随着产业化的发展和技术的发展,超高速列车的成本会逐渐降低。

  对于建成后的运营成本问题,毛凯表示,交通工具时效以及位能耗的不同,肯定会有价格差异,比如从北京到武汉用10个小时和用一个小时的票价肯定会有差异。“如果是1个小时能到,贵500元、1000元也会有需求的人也会觉得合算”,毛凯对经济观察网表示。

  此次航天科工发布的“高速飞行列车”,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对此,毛凯表示希望能够给研发人员一个宽容和安静的氛围,让他们一步一步去把这个科研项目完成。

  “希望大家拭目以待,等下一步消息吧。”毛凯对经济观察网表示。

责任编辑:韩佳鹏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