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国企》杂志
国企的“天价业务招待费”需要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更需要系统性的监管
文 | 本刊记者 王平
邀 请 嘉 宾
中美嘉伦国际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注册会计师 潘朝金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刘 瑞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铁隧道集团副总工程师 王梦恕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许光建
一年85亿元的利润,招待费的开支就占去约10%,达到8.37亿元。中国铁建在年报中透露的上述数据着实刺痛了公众的神经,而高管的激动回应更是将这一事件推向高潮。
“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各种盘点和排名相继出炉。网易财经发布《2012年上市公司招待费和会务费排行榜》,称11家公司业务招待费过亿元,而其中10家为央企,中国铁建位列第一。随后,5月14日,港澳资讯统计的数据显示,252家带“国有”背景的上市企业,2012年年报中公开披露的业务招待费一项,总计65.25亿元。中国人寿最多,达14.18亿元,中铁建位列第二。
一时间,国企的招待费成为众矢之的,而中铁建首当其冲。究竟这个8.37亿元的招待费是否合理,如何评判,如何管理国企的招待费?《国企》杂志特邀请业内专家一起探讨。
招待费是糊涂账?
《国企》: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业务招待费,具体包括哪些方面的花销?很多人称是一本糊涂账,您怎样看?
刘瑞:业务招待费在会计科目表中指的就是企业出于生产经营合理需要而发生的应酬费用,包括了商务宴请、工作餐支付、赠送纪念品开销、参观开销、商务客人接待以及相关的住宿和通勤费用等,即俗称迎来送往、吃喝送礼等费用。由于上市公司都经过严格的财务制度审核,每一项对外披露的财务会计指标均有严格的定义、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因此几乎不会出现所谓一本糊涂账的问题。如果有问题只能是发生在计账时是否正确入账和账款是否真实等方面。从道理上讲,这是现代商业公关礼仪的必要开销,因此中外企业均有,而且企业规模越大越知名,此类开销规模也会越多。由于业务接待费用比较杂乱,因此记入企业台账时需要仔细识别,并经企业主管按企业内部规定的标准审核把关入账。如果将并非用于商务招待的费用进行入账,把关不严,就会抬高业务接待费用。因此,企业业务招待费用过高的原因要从企业内部的管理方面去寻找。
潘朝金: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因此为了避税,有的企业会人为降低招待费。比如出去请客招待,把住房等费用做成差旅费,因为在报税方面差旅费是可以作为管理费直接税前扣除的,而招待费是在一定范围内才可以抵扣的。有些企业会直接把业务招待费变成办公费等其他经费,甚至放入项目费用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对于招待费,很多央企的财务账目仍然不规范。我们能看到一些央企并没有列出这一项,直接放在其他项目名录里,至于到底多少就不得而知。
所以,我不认为企业公布的招待费都是与事实相符的。中铁建挺有勇气,把它列出来了,是否完全不好说,至少能够直面这个事实。有些企业更是夸张,找外面的企业解决费用支出,然后自己算作工程费,这样的行为更是要不得。正因为业务招待费中究竟哪些是该花的,哪些是不该花的,都不能很清晰地看到,所以大众觉得这是本糊涂账,担忧里面灰色地带太多,漏洞太多,会不会成为贪腐的温床,是可以理解的。
《国企》:中铁建8亿元招待费,占营业收入的比值为0.17%。您觉得这个招待费高吗?是否合法合规?究竟花多少才是合理的?
潘朝金:一看合规性。我国税法指出的招待费最高不能超过当年营业额的5‰是税法扣除政策,并不是招待费的标准。就算企业招待费超过5‰,也并不是不可以的。从这一点看,中铁建并无违规。
二看合理性。我们不能只纠结于企业招待费的绝对数额,只要成本与收入匹配,就算合理。从中铁建的实际情况来看,业务招待费高的原因在于企业规模巨大,下属单位庞杂,企业整体收入也很高。按照税务的标准来看,中铁建的业务招待费也只占到营业收入的0.17%。企业关注的是总账,如果投入1000万元,可以带来1亿元的效益,为什么不去投入呢?市场的标准就是企业是否让股东满意,让职工满意和让社会满意(社会责任)。事实上大众关注招待费,更多的是担心会不会有漏洞,里面会不会有灰色的、贪腐的收入,这个是监督、纪检体系的问题,而不是企业不能自主花费招待费的原因。企业毕竟是一个自主经营的主体,不能干预企业的自主经营权。我们不能走回以前政企不分、过多干涉企业经营的老路。
刘瑞:不能笼统地说业务招待费是高了还是低了。以8亿元之巨而言是高了些,但以仅占营业额的0.17%而言似乎并不高。试想,以不到0.2%的商务公关礼仪开销,就拿下了4843亿元营业收入,能算过高吗?但是如果与同样规模和同类型的企业做个比较的话,就可以得出是高是低的客观判断了。至于合法合规问题,只有正规的审计机构的审计结论才能回答。在没有看到有关数据审计和情况披露之前,我并不愿意去附和一些认为这些费用有行贿之嫌的观点。
当然合规并不等于合理。仅据我个人调研经验,到民企做调研,那里就显得比较抠门,往往只是一杯清茶或一瓶矿泉水,外加企业的宣传材料。但是到国企调研,那里往往就比较热情大方,又是请吃又是送礼。倘若有政府主管部门人员陪同,接待规格更是明显提高。我曾经到过境外一些有名的国企和民企做调研,感觉就没有如此大的反差,接待规格与接待方式大体相同。如果对方认为你的到访很重要,往往也只是换企业的核心高管来接见,给予更详细的介绍。也许我的个人经验有局限性,因为我不是这些企业的商业利益相关人。但从对比中可以感觉到,我国国企在遵循国际现代商务公关礼仪方面还是有改进空间,完全可以既不失礼仪又减少不必要的接待费用,就能达到同样的公关效果。
许光建:金额多不多得看企业有多大规模,看跟谁去比,是跟营业额去比,还是跟利润去比,还是跟施工的人员去比。事实上公众是在质疑招待费中的灰色利益空间。招待费是可以报账,但央企的财务报表是中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过的,意味着就是合法的,所以中铁建报出来的这8亿元招待费就是合法的。招待费规模很大,并不一定说明公司治理不好,存在大量腐败。但是,这次媒体关注给予所有央企一个警醒。
花钱多有理由?
《国企》:在企业业务招待费排行榜中,央企占多数,建筑类企业则是多数中的多数,成为业务招待费最高的行业,您觉得这是什么原因?这背后暴露了哪些问题?
潘朝金:首先,央企大多是上市公司,规模庞大,绝对数额比较大,所以排名靠前。但是我们要看相对值才比较客观,事实上很多民企的相对值并不小。比如民营建筑企业龙元建设的业务招待费用为1689万元,占该公司2012年140亿元营业收入的0.12%。上市公司中还有一批企业的相对值是高于中铁建的,但是因为规模原因绝对额没有那么大而已。我觉得媒体可以做一个招待费占营业收入比例高低的排行榜,这样比较客观,当然这样出来的结果肯定没有现在紧抓住中铁建一家更吸引眼球。其次,一般业务招待费高的企业是处于竞争性行业,只有高度竞争领域才会需要大量的公关、交际以及请客送礼来拉项目谈生意。这是由行业的特性需求决定的。
这也反映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第一,央企的身份定位很尴尬,公众对央企要求过多。定位为社会组织,又要求央企盈利,起到经济的中流砥柱作用。定位为企业,公众对央企的要求更高,要求履行社会责任,要求央企信息公开,更加透明,更加谨慎和节约。实际上衡量一个经营单位做得好坏的标准就在于净资产回报率。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国资委对于央企的经营利润指标压得相当狠。一边是外界对央企公益性的认知和要求,一边是央企作为企业的巨大经营压力,这样央企做起来真的很难,也不公平。公众不能把央企定位为社会组织或者公益组织。事实上它是个独立的经济组织。
第二,央企市场地位的尴尬在这个招待费大盘点中,不仅有央企,也有地方国企。在招投标中,地方基建项目难免会照顾当地企业,毕竟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因此,在基建行业中的央企处于完全竞争领域,没有“根据地”,所有项目都靠自己努力争取,人际关系支出肯定会很多。
第三,有些央企发展模式比较低端,大而不强。建筑行业是资金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像中铁建的2012年度的业务招待费,就是从分布于全国各地以及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0多个核算单位逐级汇总上来的,每个核算单位平均约7.6万元。可以看出,中铁建这样的大型央企不是军团作战,倒更像一个个小摊点的游击作战。国企靠规模、靠人数的时代已经过去,做强做优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的印象中,国企特别是央企应该承接国际上大的、高端的项目,处于产业链最顶端,但是现在看来并非如此。他们有着庞大的建筑施工队伍,仍然依靠处在价值链低端的业务来撑大规模。这样的企业就是大而不强,随着市场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管理点面太大,风险管理困难,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必然会越来越大。所以,在激烈竞争的领域,没有不可复制的核心技术支撑,加上商业生态的恶化,最终导致企业通过人际关系的迎来送往攀关系、拉项目。民营建筑企业也是一样,他们招待费的比例并不低。所以,建筑行业的央企需要逐步转变企业发展模式。
刘瑞:央企在业务接待费用排行榜上位置靠前且数量居多,有几个主要原因。第一,业务繁忙,迎来送往比较频繁,导致业务接待费用集中增长而总量有所增加。第二,家大业大,分支机构过多,导致业务接待费用开支分散和混乱,分散开支导致宏观有所失控。第三,入账审核把关不严导致一些非业务接待费用记入等等。一般而言,大企业的业务接待费用高于中小企业有其合理性。往往越是有名越是大型的企业,业务接待量越大。但不能老是强调这种合理性,要把这些费用压到各方可接受的程度。企业的接待规格高,档次高,排场大,或许表示这个企业很有实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企业又是一个管理不善的、不精打细算的企业,与败家子相去不远。
王梦恕:我们不能纠结于数字,要看到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市场环境逼良为娼。在中国的建筑行业,作为乙方,大量的请客吃饭是太正常的事情。一个局的财务分配都有这项安排,比如业主检查工作,有些政府部门也会来,都需要迎来送往。一个中铁建大概有30万人,8亿元招待费平均到一个人头上也就100、200块钱,一个局的招待费预算也差不多会控制在1000万~1200万左右。其实大家都不想花钱,这不仅占成本,而且经常喝酒也伤身体,很多企业领导人是为了企业而喝酒。有些甲方要求乙方在豪华的星级宾馆设宴,一桌消费不少于3万元。如果乙方不选择好地方,甲方会觉得是对他们的不尊重。像招投标一样,不送钱就拿不到标,大家都那样去做,你能不去吗?除非你不想生存。当然这个里面送的钱是不算在招待费里的,而且这个钱要远远高于饭费。国企的实力和竞争力还是比较强,民企要想获得项目,请客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行业中拿到一个标不是靠实力,几乎都靠关系。这主要因为招投标制度存在很多漏洞,执行的效果实在不好,很多线路不是修的问题,是利益的再分配问题。铁路经过很多地方,点多线长,牵扯的面太广。曾经,在南方某城市中,一个立交桥建设的协调会议开了500多次,开会你管吃吗?整个行业的风气很坏。
此外,央企招待费比较多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央企的财务比较规范,招待费花了多少至少会表现出来,不像很多企业为了避税等目的而选择把费用放到其他账目。
许光建:从某种意义上说,招待费这样的公关支出就和白酒行业的广告投入一样。像中铁建这样的公司,不用做广告,但是要搞公关,产生一定的公关费用。建筑行业是完全竞争性的行业,公关做不到位,就拿不到项目。特别是大的施工项目过程中,招投标、施工、验收等都花了很多的冤枉钱。这就是这个行业的“潜规则”。当然有的公司不需要做广告,不需要搞公关,例如中石化中石油这样具有垄断性质的企业。
如何管好钱包?
《国企》:您觉得在制度和监管等方面该如何管理国企的业务招待费?
潘朝金:在未来,招待费的使用、过程、流向及结构应该更加透明,减少大众对招待费产生猫腻的担心。具体措施有:第一,在国资委内部应该形成具体的制度,其中包括更加细化的招待费标准,对招待费的披露更加清晰可行,如何进一步监督等。应该根据企业处于竞争性领域、垄断性行业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招待费标准,给予企业一定的权限,超出权限再做合理汇报和解释,将招待费管理放在一个受约束的环境中,但是绝对不能强制一刀切。第二,企业提高自我实力,加快企业发展模式转型升级,从我做起优化商业环境,减少请客送礼才能拿项目之风。真正有实力,不用请客送礼都会有人来找你。同时企业要加强管理,按照披露流程进一步披露招待费情况,可以在国资委内部披露,逐步再向大众公开。第三,国资委要定期对央企的招待费做专项审计,以强化监督央企的招待费使用,并定期向大众披露审计结果,汇报整治情况,让百姓看到一个清晰的招待费管理流程和结果。事实上,国资委作为对央企的管理、监督机构,有必要每年对央企的运营情况、监督情况进行一个总体的披露,其中包括招待费,这是一个系统的体系。如果能做到这样,不仅是招待费,大众对央企的其他很多质疑也会得到缓解。
刘瑞:国企要加强内部管理。
第一,改进接待和公关礼仪活动,减少形式主义的东西。
第二,将业务招待费纳入企业业务主管的业绩考核管理。现在许多企业的业务主管都拥有一定额度的职务招待权利,相当部分的业务招待费由这些业务主管掌控。但是在现行的严格财务管理制度下,往往导致超额部分从其他科目变通报销。这种情况比起公开披露的业务招待费数量实际上还要多。也就是说,许多地上招待费走了地下。唯有将这个费用的使用额度适当放开,同时纳入主管干部的业绩考核,才能起到既减少费用开支又避免隐性招待费失控的作用。
第三,提高业务招待费的征税比率,开设专门针对国企的业务招待消费税。业务招待费属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开支,属于经营管理成本范畴,首先要纳入成本考核指标,在企业所得税征收中已经作为税基缴纳。此外,国家为单独控制这部分费用增加,还规定了超出额度40%的部分补交所得税。这种控制应该说是严厉的。现在看,还应当更加严厉一些,或者提升征税的额度比率,或者单独设立招待消费税来控制国企大吃大喝的行为。
第四,转变国企总部及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作风。国企内部的接待讲排场讲档次风气与总部机关和相关政府部门的作风有关联。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如果上级机关带头转变作风,各种奢靡之风将会大大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招待费用也将大大减少。
王梦恕:第一,像铁路、地铁建设都应该实行大标分配,给予大企业,然后由企业内部进行一些有效分配,就可以避免很多招投标里面的猫腻,如不停地拼关系和请客送礼,也能让企业内部的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和利用。像中铁、中铁建这样的央企掌握着铁路基建的核心技术,都有能力和实力做好这些标段。铁路比房建门槛要求更高,所以可以不像房建那样放开市场。
第二,实行BT项目。这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领域中采用的一种投资建设模式,是指根据项目发起人通过与投资者签订合同,由投资者负责项目的融资、建设,并在规定时限内将竣工后的项目移交项目发起人,项目发起人根据事先签订的回购协议分期向投资者支付项目总投资及确定的回报。这样问题都能在企业内部解决和分配,减少对外迎来送往的请客送礼。
第三,要打击中介扰乱市场秩序。基建领域中有这样一群人,通过关系找标,然后帮助企业中标,从中收取一定百分比的中介费。要知道一个项目几百亿元,哪怕是1%的中介费就是1亿。
许光建:第一,企业加强自律,减少奢侈浪费。招待费用审核之后是合法的,但问题是花得太多,请客的档次太高,起码是太奢侈。我们的央企和民企不一样,民企只要合法就行了,央企还要承担引领社会风气、净化经商环境的职能。什么该花,什么不该花应该明确,不能吃一个饭出入高档餐厅,不仅饭费几万元,还送礼品。这些都是浪费,是应该杜绝的。第二,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让企业处于这种压力中,逼迫市场有一个良好的经商环境。第三,不建议像“三公经费”那样公开。公开“三公经费”是天经地义的,而且要竭尽可能地去披露详实。虽然央企是国家的企业,但是前提依然是企业。不能强制要求企业公开一切,束缚企业经营发展。比如企业有一个公关活动,这关系企业的运营方式,不想披露是正常的,尤其是在其他企业都这么做的情况下单独要求他们不要去做,这就说不过去。企业毕竟还要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