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柯达错失市场濒临破产 奥斯卡颁奖地冠名权取消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7日 10:48  人民网-人民日报

  第八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于当地时间2月26日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一部充满怀旧情结的黑白默片《艺术家》成为最受关注的影片,共获得10项最佳提名。影片讲述了上世纪20年代末默片时代的大明星乔治·瓦伦丁偶遇小演员佩皮·米勒的故事。新出现的有声电影使米勒迅速蹿红成为巨星。瓦伦丁却反感电影革命,坚持自掏腰包拍摄默片,结果遭遇破产,被观众彻底遗忘。好莱坞似乎在以此向胶片时代致敬,但同时,数字技术对电影业的影响也是实实在在的。已经连续举办10届颁奖典礼的柯达(微博)剧院,因柯达公司不久前申请破产保护,遭遇了“临阵改名”的变故。

  一座改名的剧院

  侧墙上的“柯达剧院”盖上黑布,颁奖地变成“好莱坞高地中心”

  本报记者在柯达剧院所在的“好莱坞高地中心”看到,侧墙上“柯达剧院”的标志被黑布遮盖起来,不过剧场大门上方“柯达剧院”标志直至25日尚未移除。媒体在报道中将使用“好莱坞高地中心”来介绍颁奖地。

  颁奖典礼主办方——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简称影艺学院)主席汤姆·谢拉克坦陈,剧场名称的变更“也是今年颁奖典礼的新元素之一”。

  1999年,柯达公司与拥有这一剧院的CIM集团签署了为期20年的冠名合同。2001年,拥有3300个座位的柯达剧院投入使用,并从2002年起成为奥斯卡历史上首个“永久颁奖地”。

  柯达胶片曾长期是电影摄影师们的最爱,把柯达的名字与有着“电影界奥林匹克”之称的奥斯卡奖联系起来可谓“绝配”。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影采用数码摄像机拍摄,种种数码电影剪辑软件取代了一个个落满胶片残屑的剪辑室。数码技术的日益普及给各大电影厂家节省了大量经费,但也严重侵蚀了柯达公司的胶片业务,使其收入迅速减少。据电影产业权威市场调研公司“HIS银幕摘要公司”的胶片和影院研究负责人戴维·汉考克预测,35毫米的胶片电影即将走到尽头,“在未来4年的时间里,胶片拷贝业务将不复存在”。

  随着一家破产法院批准柯达公司退出剧场冠名合同,柯达公司从而每年可减少360万美元的支出。

  一家数码电影公司董事长克里斯·马克古尔科说:“潮流变了,不幸的是,那些曾助推电影事业发展的大公司无法全部成为电影事业前进的一部分。”

  一家没落的公司

  柯达并没有错过数码革命,而是错过了数码革命带来的市场

  从15年前位列迪斯尼、可口可乐和微软(微博)之后的全世界第四大价值品牌,到如今濒临破产的边缘,许多评论认为,柯达错过了摄像领域的数码革命。然而,这种说法并不完全站得住脚。

  其实,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1975年便是诞生在柯达公司。柯达公司掌握着1000多项与数码成像有关的专利,并从出售这些专利中获利匪浅。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科雷敦·克里斯顿森一针见血地指出,柯达并没有错过数码革命,而是错过了数码革命带来的市场。克里斯顿森认为,许多发明让现有的产品更为简单、易用、便宜,但也会使原先存在的市场转化,创造出新的市场。柯达公司跟上了产品创新步伐,但没能占领技术创新所开拓出来的市场。

  《抓住白色空间——增长和更新的商业模式创新》一书的作者马克·约翰逊也认为,有时新的业务会威胁到现有的业务,特别是新产品的预期收益不像现有产品那样好时,往往难以引起销售商的兴趣。他在书中写道,“柯达工程师史蒂文·萨松当年发明了第一台低分辨率的黑白数码相机,并把数码照片传到了电视上。他把这种技术介绍给柯达公司领导层,却被告知先不要告诉别人。”

  约翰逊说,当时柯达是全世界最大的胶片生产商,担心推广数码技术会对胶片业务产生直接竞争。然而,当柯达公司后来终于意识到数码摄影的重要性时,佳能等世界其他公司早已进入了数码摄影市场。

  一种喜剧的结局

  虽然对胶片充满感情,但电影企业必须敢于直面技术进步

  尽管柯达公司放弃了奥斯卡颁奖地的冠名权,但并不意味着柯达彻底丧失了对奥斯卡的影响力。“柯达取消冠名权这一事件,勾起了人们对胶片电影和底片剪切员这一工种的回忆。”

  实际上,获得第八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提名的9部影片中,《艺术家》、《生命之树》、《帮助》等7部影片都采用胶片拍摄,只是在后期才使用了数码编辑和发行技术。美联社认为,奥斯卡奖的评委们在挑选电影时仍很在意电影屏幕上的 “颗粒感”,也就是那种“看起来更像电影”的感觉。

  不过,电影业告别胶片、拥抱数字是大势所趋。在胶片时代的高峰时期,全球电影业每年使用的胶片长度超过365万千米,相当于地球与月球之间距离的10倍。然而,今年全世界使用的胶片长度估计只有121万千米,全球已约有一半的商业银幕采用数码投影技术放映影片,越来越多的电影院通过卫星信号或硬盘驱动器接收电影。美联社认为,“拷贝盒可能很快会彻底消失”。

  在电影《艺术家》的结局中,瓦伦丁逐渐接受了有声电影,重启了事业,与米勒的爱情也愈发深厚起来。这一喜剧的结局对与技术进步联系紧密的产业界来说,恐怕有着更深的启示——面对着汹涌澎湃的技术进步潮流,只有那些敢于直面、勇于尝试的企业才能挺立潮头,永葆生机。

  处于破产保护状态的柯达公司也在追求喜剧结局。去年10月,柯达公司允许巨幕电影公司使用其激光投射技术专利,以便在原先只能放映胶片电影的穹顶剧院和大型剧场放映数码电影。许多对胶片电影充满感情的人们也许期待着,拥有131年历史的柯达公司与电影业的“情缘”不散。(本报驻美国记者 陈一鸣)

  点评

  刘海波(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电影艺术向来和制作技术分不开。现在所说的电影技术转变,很像过去从默片向有声片的转型,一定会有一些电影人及小部分观众反对,但电影向3D、高科技拍摄技术转变的大趋势是不可阻挡的。高科技电影与好的故事情节并不矛盾,人们对故事性的需求丝毫不弱于感官。因此,今后的电影会在高科技与情节上共同推进。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电影的拍摄还会更具创新性,高科技所需的人力与财力也都会不断下降。另一方面,不具备高技术含量的电影市场不会消失,不过相对而言市场会越来越小,满足小众需求。

  3D影片为电影票价涨价提供了合理借口,美国去年电影收入达102亿美金。票房升高靠的就是高票价,但同时观众人数却在下降,去年美国的电影观众人数减少了5%,是6年以来最少的。美国现在也在流传着视频取代电影的说法,引起部分业界人士的担忧,可以判断,美国的电影市场并不乐观。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