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孔 迪/文
随着低碳的升温,作为低碳经济走向产业化的根本,节能减排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今年两会期间,“煤电联动促节能减排”、《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减排》、《构建绿色住宅体系》、《推进 “绿色中国”建设》等与节能减排相关的提案或议案所占比重加大。过去依靠外需补充内需的思路基本走到了头,一场旷日持久的绿色产业革命在悄然进行。
中央企业的节能减排关乎这场革命的全局。由于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几乎主要被国企尤其是中央企业所覆盖,再加上中央企业技术装备、资金投入和科技创新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其能耗和排污水平自然成为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参比对象,因此,中央必将成为实现全国节能减排目标的主力军和领先者。
对于领跑在节能减排路上的中央企业,节能减排正从“硬约束”转化为自身的“软实力”。
绿色新动力
中央企业是较早萌发绿色意识的群体。早在2004年11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等6家中央企业响应国务院的号召,联合发起《关于在中央企业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的倡议》。
接下来的几年中,中国节能减排形势严峻。2006年以来,中国上下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2008年4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开始正式施行,对节能减排的要求上升到了法律的层面。短短两个月后,国务院速即发布《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两个“硬指标”,到2010年:全国万元GDP能耗要比2005年下降20%左右,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要比2005年减少10%。
随后,国务院国资委提出从中央企业负责人第二任期经营业绩审核开始,将把节能减排的达成情况作为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审核的首要内容。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设置定量的考核标准,实施问责制和“一票反对”制。同时,遵照能耗情况,确定了包罗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等在内的30家重点企业名单。
一票否决开启了中国节能减排的“硬约束”时代。这些措施使国有大型企业及企业负责人对节能减排工作产生极大的紧迫感,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有效促使国有大型企业把节能减排当成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从此,节能减排成为一场中央企业自上而下的运动。中央企业在节能减排、绿色生产方面进入了全面有序的推进期。
为了确保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很多中央企业设置了专门工作机构,并要求所属企业抓紧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机构,初步构建了从上到下的节能减排组织体系。
许多中央企业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南方电网开展绿色行动,累计对2743家企业开展节能诊断、节能培训等一条龙节能服务。中国华能实施“燃煤发电厂年捕捉二氧化碳3000吨试验示范工程”。中国大唐实施能效对标,并完成300多项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节能减排不忘从源头做起。在节能减排装备制造方面,东方电气和哈电集团生产的发电设备占了全国市场的70%。设备性能的提高,对于促进全社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一重、二重、西电集团等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在国内市场占有相当高的市场份额,所提供的装备设备也对全社会的节能减排工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些中央企业加强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研发了一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新技术。中国建材全面实施以水泥、玻璃余热发电为重点的节能技改措施,已建和在建余热发电设备近100套。目前,建材行业的水泥、玻璃等高耗能产品的技术设计、设备制造、安装以及低温热发电技术和设备,相当一部分集中在央企。
还有一些中央企业通过节能减排提供绿色产品。中国联通曾邀请华为、上海倍儿卡特等11家移动设备供应商向电信同行发出了减少木材的消耗,保护我们绿色家园的倡议,启动了通信产品、绿色包装活动,每年将减少木材消耗5.7万立方米。
作为更高层次的节能减排,中央企业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逐步形成经济节能的产业布局。中电投充分利用核电的优势,在水电中持续扩张。截至2009年底,中电投的清洁能源比例达30%,居五大发电集团之首。
减排硬功夫
“我们做节能减排真是到了绞尽脑汁的程度”,曾有企业人员吐露肺腑之言。燃油成本对于国航公司来说是生命线。为了降低油耗减轻飞机重量,国航将飞机饮用水箱的剩余总容积保持在3/4,水箱里少加1/4的水量。为了减轻飞机的重量,国航优选优化航路、缩短运行时间、APU节油、二次放行等等,推进“绿色飞行”。为了减轻飞机的重量,国航忍痛花费巨资替换新材料轻型飞机。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季,中央企业的节能减排也不曾 “冬眠”。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央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央企业6年来首次利润下滑。然而,中央企业节能减排的总体工作目标没有调整。
有关机构对“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得出的结论是,工业对单位GDP能耗下降的贡献率在80%以上,工业经济的主力军央企对此做出了突出贡献。据统计数据,2008年中央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可比价比2005年下降了10.23%,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了28.82%,化学需氧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了23.15%。可以说中央企业已经提前两年完成了国家规定的“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节能减排的“硬约束”不仅打造出中央企业的“软实力”,也为企业在未来竞争中抢占制高点。2009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在北京签署 《节能自愿协议》。中国移动承诺,到2012年12月底实现单位业务量耗电下降20%的目标,实现节约用电118亿度。中国移动集团总裁王建宙表示,节能减排可以增强企业的软实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中国移动作为企业公民应承担的责任。
中央企业以创新的意识走出了各具特色的节能减排之路。在这条路上,中央企业把自主创新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以自主创新的方式实现节能减排,在节能减排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创新。实践证明,这两者的结合是可行和必要的;另一方面,中央企业把节能减排融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融入到管理体系,融入到生产经营的点点滴滴。
但是,中央企业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的背后,也是困难重重。特别是2009年以来产业结构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然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突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剧,也给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2009年6月中,审计署发布对41家中央企业节能减排的审计公告,一年间,41家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投资近169亿元,虽然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能耗和污染排放量都有所下降,但有的企业不降反升。
2010年是要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最后一年,也是中国提出减排40%至45%目标后的第一年,至关重要。对于政府的减排承诺,央企内部不少人士忧心忡忡:如此大规模的节能减排势必会影响中央企业利润的实现。毕竟,扩大规模带来的经济效益远比节能减排带来的经济效益高又快。
如何实现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统一?如何平衡节能减排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如何把握节能减排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佳结合点?面对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各中央企业必须继续创新节能减排思路,从长远规划。此外,中央企业要根据国家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发扬勇于担当的精神,提出具有先进性和挑战性的第三任期节能减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