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拨开葡萄酒进口激增背后走私迷雾
低报酒价偷逃关税成业内潜规则 为牟暴利境内外串通做“假贸易”
本报记者 蔡岩红
“目前,葡萄酒走私已得到遏制,春节期间也没发现走私的情况,上海的葡萄酒市场已基本趋于规范了。”电话那端,上海海关有关负责人给了记者一个肯定的答复。
2008年下半年,一场葡萄酒打私风暴在全国海关17个关区展开,其间查获此类案件29起,案值1.7亿元,涉税额4678万元,而最先揭开葡萄酒走私“冰山一角”的便是上海海关。
葡萄酒进口骤增曝走私隐情
“葡萄美酒夜光杯”,国人对于葡萄酒的钟情古已有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习惯的养成,加之进口关税的大幅下降,让我国的葡萄酒进口迅猛增长。2001年到2008年,上海口岸瓶装葡萄酒进口额增长了50多倍,年均增幅超过80%,被称为“全国葡萄酒最大进口口岸”。
进口葡萄酒消费的异军突起,引起了上海海关的关注。在对上海口岸进口葡萄酒的跟踪监控中,海关关员察觉到进口葡萄酒价格很可能藏有“猫腻”。
“当时,我们对上海口岸进口葡萄酒价格作了全面排查。”上海海关价格信息处工作人员介绍说,“通过对国内外同类酒品市场价格的比对分析发现,上海口岸葡萄酒进口申报价格普遍偏低,存在较大走私风险。”这一线索很快被移交到了海关缉私部门。
随后,一场打击葡萄酒走私专项行动正式拉开序幕。
2008年3月6日,5个小组的缉私警按照既定行动方案,兵分几路各自扑向目标。
“到了A公司,接待人员闪烁其辞,一会说负责人不在,一会儿又说过会儿就回来。”第一行动小组负责人马勇明回忆当天的情景说,“这类案子的取证难度很大,如果在我们缉私警察和他们周旋时,另外一边有人偷按几下鼠标,一部分证据就有可能被销毁。”
“必须当机立断,迅速控制住场面,锁定关键人物,将做‘小动作’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同时还要兵贵神速。”马勇明的语速明显变快。
随后,办案人员将嫌疑人带回局里连夜审查,直奔北京多方取证……数个不眠之夜,几经周折,马勇明和他的同事们最终从A公司的仓库里抢回了该案的关键书证———满满十几箱的报关单据和原始发票。
面对如山铁证,走私嫌疑人终于开口交代:为了实现走私牟利的目的,他们通过境外成立的公司对葡萄酒商提供的原始单据进行“洗单”,以低报价格的手法走私进口葡萄酒,一年之内偷逃税款就达239.5万。
与此同时,其他几个小组也捷报频传。短短一周内,专案组共查获进口葡萄酒走私案6起,案值2650万元,涉及税款590万元。
花样多变的葡萄酒走私
“在查获的6起案件中,葡萄酒进口价格低报幅度之大触目惊心,走私分子向海关申报的价格要比实际价格低50%到70%。而走私手法也是五花八门,有‘洗单’的,有伪造发票的,还有境内外串通勾结进行‘假贸易’的。”上海海关缉私局副局长孙永伟介绍说。
某公司申报进口一批Ch.Lafite葡萄酒(1982年份,750ml),申报单价为562美元/kg;而其他企业同期进口的相同品名、年份、容量的葡萄酒,申报单价达2444欧元/kg,价格相差4倍多。在另一起案件中,某公司以单价30美元或50美元为基准,高于基准价格的以25%至35%的比例低报,低于基准价格的以40%至50%的比例低报,通过非法牟利,该公司在10年间从一家几个人的小企业,扩展为拥有一千多名员工的大型葡萄酒商。
为了牟取暴利,不法分子采用各种手段伪造有关单证,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和隐蔽性。杭州某公司在收到外商提供的发票、原产地证明等相关单证后,直接将发票上的实际价格降低50%至70%,再按照调低后的价格制作报关单证,向海关报关,两年内偷逃税款80余万元。另一公司通过制作虚假发票,低报价格进口葡萄酒等酒类,偷逃税款47万余元。更有甚者,某企业为了实现走私牟利的目的,专门在香港成立公司,对外商提供的原始单据进行“洗单”,手法极为隐秘,一年之内偷逃税款达239.5万元。
据介绍,有的公司在境外地点设立机构,专门与境内公司进行交易,以“假贸易”的形式掩盖“真走私”的目的。有的公司由境内、境外人员共同组成,双方分工负责、里应外合、非法牟利。如上海某公司的中方法人代表伙同两名法国籍合伙人,以低报价格方式合谋走私进口葡萄酒,偷逃税款人民币84万元。
“这里面的差价,肥了走私者,损失的是国家财富。”上海海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