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娟娟 特约记者 王伯伟/福建报道
目前,全国在建的客运专线高速铁路共16条,福建占了3条,福州还被铁道部列入全国十大客运枢纽中心。在福建省委、省政府新近出台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投资2000亿”大盘子中,铁路建设占到610亿。福建铁路硬件建设如火如荼,而软件建设能否与之匹配,2009年的春运对福建铁路客运将是一个考验。
铁路建设“一手硬一手软”?
近几年来,海峡西岸出现了一波高过一波的铁路建设热潮。2008年12月7日,福建省省长黄小晶率队进京,同铁道部签署了《进一步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铁路建设的会议纪要》(简称《纪要》)。这已经是铁道部与福建省签订的第四份推进福建铁路建设的共同文件了。根据新《纪要》,铁道部与福建省2004年确定的第一轮铁路建设五大项目,都将在2012年前基本建成。
今后几年,海峡西岸每年将有两条干线铁路开工,京福和沿海两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也列入日程。2008年初确定的第二轮铁路建设十大项目,在2012年前将全部开建,2015年基本建成。同原先的规划相比,新《纪要》把海西铁路建设的进度整整提前了5年。
此前,铁道部11月颁布的《全国中长期铁路网调整规划》中,与福建有关的向塘—莆田、合肥—福州、浦城—建宁—龙岩、福州—厦门等海西铁路新规划的项目全部被纳入。以此为标志,海峡西岸掀起了新一轮干线铁路建设高潮。尝过福建铁路“卡脖子”滋味的人,无不真切地感觉到,福建的铁路建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重视。
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豪情满怀地表示,经过两轮努力,一个总里程为4800公里的现代化铁路网,将有力地助推海峡西岸经济腾飞。届时福建在全国铁路的地位,不仅不再忝居末座,而且将成长为东南沿海的铁路枢纽。
福建铁路硬件建设如火如荼,软件建设能否匹配?
近日,人民网开展一项以“改进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请网友支招”为主旨的调查,开篇发表了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题为《铁路客运服务为何改善慢》的文章。
这位素以“实话实说”著称的学者不无讽刺地写到:“经过三十年改革,中国真是换了人间,一个人如果一觉睡了三十年醒来,肯定不认识这个国家了。但是,如果他去坐一趟火车,还能觉得不陌生。因为铁路的客运服务,三十年来没有什么改进。”一方面是30年来中国铁路在技术方面取得空前进步,火车大大提速,装备设施现代化了,不比发达国家差多少;另一方面服务的改善却步履蹒跚,有的环节甚至“一点儿进步都没有”。
分析了铁路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种种表现,茅老得出结论:“物的改进容易,人的改进困难”,“必须从制度上改革”。
“软件”建设从“制度”入手
福州客运段是个拥有4700多名员工的“超级大段”。曾经好一阵子,福州客运段以服务质量差和路风问题严重出了名。
2004年,他们在“红旗列车”评比中丢掉了所有的红旗。那时侯,福州客运段的领导“左手拿着灭火器,右手拿着电熨斗”,时常为处理各类“突发情况”而疲于奔命。每年春运,福州铁路分局都要派出上百人的工作组跟车,却总堵不住以票谋私等等问题。
当此困难时刻,在福州客运段工作多年的闵越民受命出任段长,其他段领导也陆续到任。面对错综复杂、积重难返的局面,新班子大声疾呼:“可怕的不是失败,而是把失败当成习惯。”痛定思痛,他们响亮地提出:“以机制建设增强管理效能,以强化制度落实提升服务质量。”
这一回,新班子抓制度建设首先从自己头上动刀,一整套约束班子行为的严格制度率先出台。大事小事都规定得一清二楚,大大减少了由于管理层个人资质差异所导致的不确定性。随着各项制度的陆续出台,客运段领导层逐步形成了目标同向、配合默契的管理强势。
2005年,南昌铁路局整顿贯标(指贯彻执行标准),干部竞争上岗。按新的定编方案,福州客运段有一半吃机关饭的人位置难保。关键时刻,段班子当即决定召开中层干部会议。会上研究决定采取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使“定编方案”在阳光下操作。结果通过竞争上岗,全段干部精减到136人,一批年纪轻、有才华的新生力量被充实到干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