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致命的阳谋:国际巨头鲸吞评级机构(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7日 04:30  中国经营报

  同样是倚仗这样一种天赋垄断特权,国际“三大”对全球上至主权国家下至上市公司“评头论足”。中国政府和企业一直遭受着不公正待遇。

  对此,财政部部长助理朱光耀感触最深切。“中国主权外债评级与经济现实严重不符。”

  对中国主权外债的信用评级,标普、穆迪分别评定为A1;长期/短期 A+/A-1+,对陷入困境的美国主权外债则给予最高的AAA级。

  作为国际评级公司,判断一个国家主权外债的信用级别的唯一标准,是这个国家是否具有按期偿还到期外债本息的能力。 “但无论是总债务余额、财政赤字,还是外汇储备占GDP比例,中国政府的偿付能力都要优于美国。很显然,“三大”的标准是因人而异的。”大公国际相关人士分析。

  其实,在美国蓄意压低中国主权外债评级的背后,其实还掩藏了另一个目的,为国际垄断资本低价攫取中国国有资产大开方便之门。

  2003年底,中国银行业谋求海外上市之际,标准普尔将中国13家商业银行的信用级别都评为“垃圾等级”,同时又高调肯定境外投资者参股中国商业银行。

  世界银行在2007年5月份的《中国经济季报》中明确指出:中国银行股被贱卖,问题并不在IPO环节,而是出在此前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定价上。较低的入股价格使得境外战略投资者们在中国金融股身上享受着暴利。

  民族评级业之殇

  “这次全球金融海啸,从本质上讲,是一场严重的信用危机。在这个过程中,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难逃其咎,甚至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认为,“我们在总结西方征信体系暴露问题的同时,也是树立民族评级机构品牌的机会。李扬强调:“中国现在的经济实力,不需要让外国人来指手划脚,根据他的利益来决定我们的级别。”

  然而现实境况是,在国内89家评级机构之中,具有一定的实力,能在市场上与外资竞争的内资评级机构只有大公国际一家。其他多为中小评级机构,其中也不乏打着中资旗号的外资机构鱼龙混杂。

  近二三年间,国际“三大”对大公国际的“围剿”一天也没有停止。“无论是在市场上的竞争,还是强大的宣传攻势、公关手段,他们一直试图把我们收入麾下。”大公国际相关人士透露。

  此外,在监管与评级体系建设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信用评级理论以及评级机构内部的管理都有待完善。

  “现在是多头监管,群龙无首。”江涌建议:“应该统一信用评级业,尽早实现统一监管,这样才有利于机构做大做强。”目前,评级行业与机构的监管分属央行、财政部、发改委、证监会等多个部门。

  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局长邵伏军告诉记者:“国外评级机构的理论与模型有其合理性,但是有其局限性,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依据。”

  最核心的问题是,中国本土评级机构在国际市场上根本没有话语权,甚至在中国国内市场上的定价权也过度地由外资所控制。

  “现行的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是由美国控制的,任何国家和企业只有获得美国机构评级才能进入国际金融市场融资。作为中国本土评级机构,当务之急是必须尽快取得国际信用评级话语权。”大公国际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