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收官(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6日 18:06  上海金融报

  日前,农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中国农业银行拟于2009年下半年完成IPO的筹备工作,会考虑A+H的发行方式。回顾我国各家商业银行股改的历程,核心内容无非两个:一是补充资本金,二是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已经公开上市的股份制银行,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进行财务充足和引进战略投资者。如深发展在1988年已经在深圳交易所上市,在2004年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华夏银行在2003年9月公开上市后,于2005年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大多数的股份制银行则采取了先引进战略投资者后上市的措施,如兴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有的股份制银行则在引进战略投资者后,还没有采取公开发行的措施,除光大银行正积极谋求上市外,广发银行、渤海银行、浙商银行等还没有进一步的改革动向。

  3 银行业处于“历史最佳期”

  自2003年启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深入改革以来,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按照国际标准,不断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着力加强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益。通过股份制改革,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主要财务指标已接近国际较好银行水平,正努力向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创新和竞争能力强的现代化银行迈进。

  首先,从资产状况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主要商业银行资产总额都有明显上升。国有资产总额从2003年的160511.7亿元,上升至2007年底的280070.9亿元,增加了近1倍。与此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从2003年的29568.6亿元,上升至2007年的72494亿元,增加了1倍多。资产规模的扩大,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其次,从不良资产的情况来看,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明显下降,资产状况有很大的改善。2003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17.9%,而到了2007年,已经降至6.7%。其中,次级贷款和可疑贷款均明显下降,这说明了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不断提高。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而言,股份制深化改革前后不良贷款率差别很大。2003年,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16.28%和21.24%,经过股份制改革后,在2005年,这两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下降为4.62%和4.69%。经过两年的发展,到2007底,这个比率已经下降为3.12%和2.74%。

  再次,从银行的盈利能力来看,股份制深化改革之后,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得以极大提高。2007年,经过股份制改革并公开上市的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其资产利润率分别为1.10%、1.01%和1.15%。而在这一年里,汇丰控股集团的资产利润率也不过0.97%。资产利润率是银行税前利润同资产总额的比率,这一指标反映商业银行资产的获得能力。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通过一系列的股份制改革,资产创造利润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资本利润率的角度来看,2007年,这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利润率分别为19.86%、20.01%和24.43%,明显高于汇丰控股集团的15.86%,这充分说明了经过公开上市等一系列股份制深化改革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最后,从抵御风险的能力来看,经过股份制深化改革,我国主要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得以提高。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风险抵御能力的主要指标。在这一轮股份制改革之前,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比较低,标志着风险抵御能力比较低。经过改革之后,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2007年,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34%、13.09%和12.58%,与汇丰银行的13.60%比较,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经达到国际前列。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同样有了很大的改善,比如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在2007年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67%和10.73%。资本充足率的提高,说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实践证明,经过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深化股份制改革后的中国银行业,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银行业的情况下,依然表现良好。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1月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61.1万亿元,这一数字是改革开放之初的323倍;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实现“双下降”;资本充足水平继续提高,充足率达标银行资产占整个银行总资产的99.5%。盈利能力持续增强。流动性整体较为充足。2008年1—11月,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净利润6905.15亿元,同比增长39.5%。我国银行业流动性整体十分充足,截至2008年11月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例为48%,同比提高8.4个百分点。与此相对比的是,美国花旗银行陷入破产边缘,无奈向政府求援,世界各知名银行的业绩面临大幅下滑的窘境。经济学家甚至普遍认为,无论是资产规模、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当前包括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我国银行业整体实力,正处于在历史的最好时期。

  4 展望未来把握行业发展方向

  成就来之不易,改革任重道远。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与现代化银行要求相比,银行业金融机构公司治理还不完善,内控机制仍不健全,基础管理比较薄弱,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有待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同时,当前世界主要经济实体出现衰退,中国银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应对新形势,中国银行业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未来银行业发展改革的方向:

  第一,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中国银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结果。实行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国际上银行业界的潮流。一方面,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的多样化混合经营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了成本,在金融业的市场风险急剧加大、金融危机日益频繁的环境下,多元化、多地区经营可以有效分散风险,增强经营稳定性;另一方面,技术革命和金融创新也促进了金融的混业经营。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极大地降低了金融数据处理成本和金融信息成本,使金融管理技术和金融信息传播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增强了金融机构业务扩张能力。

  第二,建立内外均衡的银行业开放格局。对外开放引进了外国资本,引进了新的经营理念,促进了中国银行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带来了新的管理方法,加快了中国金融服务市场建设的步伐。对内开放则指对民营资本开放,这有利于优化中国金融结构,完善金融体系;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有利于规范和疏导民间信用组织和地下金融活动,并使中小企业摆脱融资困境。

  第三,树立全球视野的国际化经营战略。银行国际化经营主要表现为,通过大规模在海外开设分支机构或建立代理关系,形成全球性的服务网络,在国际范围内从事金融服务,实现以资本国际化为特征的跨国经营。一则中国外汇储备存量巨大,为国内银行“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则符合银行国际一体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第四,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下的金融创新。金融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它增强了银行业的盈利能力,使银行运用资金能力和筹资能力进一步加强,为银行扩大资产业务规模、增加经营收入、提高盈利能力创造了条件;它也改善了银行业的公司治理,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通过政府注资、股份制改造、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上市等创新,使银行业的治理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但金融创新在促进银行业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金融风险,比如由2007年美国金融产品创新造成的次贷危机,给全球银行业以至于整个经济体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全面风险管理将贯穿金融创新的始终,同时加大对跨境资本的监管,提高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增强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做到在全面风险管理防控的基础上,展开金融创新和推进的步伐。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