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焦炭行业:誓要化危为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6日 19:03  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生存或者死亡,当这个问题摆在面前的时候,山西焦炭人用行动做出了回答

  开栏语

  2008年,由美国华尔街引发的金融海啸,一度让山西人措手不及——大洋彼岸的金融病毒,蔓延为全球经济的重病。焦炭、钢铁……山西的一些行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

  面对困难,有人选择放弃,有人选择坚持,有人更是从危险中看到机遇。近日,本报对受金融海啸影响比较大的行业进行了采访,感受一线员工的乐观,体会企业负责人坚持,领会政府出手的果断。新的一年已经到来,也许,面对困境的从容态度,正是山西企业发展的最大希望。今起,本报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些受到风暴冲击的行业,特推出 “风暴面前·从容山西”系列报道。

  新闻前缀

  对于山西焦炭行业来说,2008年只有两个季节——夏天和冬天。

  此前多年的火热势头在年初持续升温,价格一路上涨,客户排队等提货,一直到奥运会结束前,一派欣欣向荣;冬天的到来是如此突然,没有更多铺垫,没有时间准备,焦炭大量积压、资金极度紧张,挤满门前的是债主。

  生存或者死亡,当这个问题摆在面前的时候,山西焦炭人用行动做出了回答。

  -一个工人

  兴奋、迷茫、沮丧、憧憬

  “人生的大起大落来得太快,实在是太刺激了。”26岁的杨晋峰,清楚地记得自己几年前在学校看电影时,周星驰这番话引得大家哈哈大笑的场景。只是当时没想到,几年后,自己会成为这样一个故事的主角之一。

  企业投产、行情暴涨、行情暴跌、闷炉停产……有“老焦炭”说这可能是“干一辈子都碰不全的事”,可杨晋峰在自己涉足焦炭行业的第二年,全部体会了个遍。

  这个戴着眼镜、说话声音不高、头发总是被安全帽压得平平的清徐小伙子,是介休市益隆焦化股份有限公司加热组的普通工人。

  投产

  “感觉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出世一样”

  杨晋峰牢牢记着“2008年4月23日零时58分”这个时间,这是益隆公司首先建成的2#焦炉第一次出炉焦炭的时间。“感觉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出世一样”。

  2007年,当杨晋峰从十三冶的一名技术员跳槽到刚刚筹建的益隆做工人时,他看中的是焦炭企业的稳定,觉得以前的工作漂泊不定,希望能有一个固定的舞台来大展拳脚。“投产前,大家都是加班加点地工作,感觉还特兴奋。”杨晋峰说,当时行业情况特别好,周边的企业家家生意火爆,大家都想着赶紧生产,赶紧赚钱。投产后的发展如他所想,公司的焦炭供不应求,还没从生产车间拉到储焦场,就全被客户“抢”走。“当时盘算着,生意好了,企业还不得给我们多发呀。”杨晋峰的月工资是1800元,吃住在厂里,不用花什么钱,一个下来能剩1400多元,一年下来能存个“小两万”——还没算超产奖啊、安全奖这些焦炭企业的“固定奖项。”

  7月份的时候,公司产量更大的1#焦炉也正式开工,看着焦炉一天天起来,杨晋峰心里的盼头也更多了。

  减产

  “企业完了,自己去哪儿呀”

  关于金融危机,杨晋峰是9月份从电视上知道的,他并不认为这与自己有多大的关系。“觉得有影响也不会太大,咱们这么大的国家,总有地方要用焦炭吧。”

  现实却并没有如他所想的那样发展。焦炭降价了,煤炭却没怎么降,亏损严重,销售又受阻,9月中旬公司开始减产了。“企业完了,自己去哪儿呀,这可刚干出点儿感觉。”杨晋峰从这时候开始,天天留心看新闻,就想多知道一些钢铁、焦炭价格,然而一路下挫的现实让他沮丧不已。

  更大的影响来自身边——一些企业被迫开始裁员,“这个厂裁员,那个厂停工,减产的也不少。”传言也多了起来,“有的说一半人要下岗,有的说有人放假有人上班,放假的没工资,上班的打八折……”杨晋峰这时有点后悔,想着趁年轻“干脆改行算了”。

  稍稍让他感到安定的,是一次早上开班组例会时,公司董事长潘颖走进来说:“短期内肯定不会减少大家收入,不用慌。”

  闷炉

  “估计是要彻底放假回家”

  情况没有好转,2008年11月下旬,更大的坏消息传了出来,公司要闷炉了。熟悉冶金行业的人都知道,高炉及炼焦炉是钢铁、焦化企业最核心设备,一旦点火就不能轻易停止运行,否则就会使炉体受到严重损伤。所谓“闷炉”,其实是这些企业大幅压缩生产时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法,它使炉子处于保温状态,尽量减少成本。

  杨晋峰记得从去年11月22日开始,从炉里推焦时不再补煤——以前是出一批进一批,保证不停工——到11月27日晚上炉子里的焦推完了,闷炉开始了。

  闷炉后,焦炉的保温是由附近同属山西焦煤集团的益兴焦化公司通过管道,输送焦炉气来保证,工人们大都没有什么工作可做。杨晋峰在的加热组主要负责焦炉测温、检查设备等工作,“因为不生产了,测温的次数也少了。”甚至想去打扫卫生,杨晋峰都发现没什么可做的,以前生产时一装煤厂房里就脏得不得了,而这时却是“干净得还怕人”。

  这时公司最终的应对方案也开始传达,是“轮岗”。“一听这个词就有点蒙。”杨晋峰说,自己的岗位并不是不可或缺的,“一轮肯定要轮到我头上,说不定就再也轮不上来了,估计是要彻底放假回家。”

  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公司困难了,工资却没有拖欠,一直在按时发放。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