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合资模式反思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1日 01:29  21世纪经济报道

  “由于当时对商标、品牌的意义认识不清,使得娃哈哈的发展陷入了达能精心设下的圈套。”宗庆后当时面对媒体“痛心疾首”。

  而达能则表示,对于宗庆后在合资公司之外所建立的庞大的私人财富帝国无法容忍。当达能发现自己受到威胁时,分手一触即发。

  对于如今已经日益庞大的娃哈哈资产,双方都不肯轻易放手,于是一系列法律大战陆续开打。

  事实上,从双方反目到后来的法律官司,娃哈哈已经让达能这家外资企业“开了眼”。最新的消息是,2008年11月27日,江苏省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宿迁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诉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广州分所侵权纠纷”一案作出了一审判决,认为毕马威华振发送具有财产接管内容的信函行为违法,对娃哈哈公司构成侵权。

  一年之前,达能在英属维尔京群岛和美属萨摩亚起诉娃哈哈“非合资公司”外方股东——10家分别注册在两地的离岸公司,并申请法院裁定由达能指定的毕马威作为离岸公司接管人。

  截至目前,包括商标所有权和竞业禁止在内的所有“国内判决”都是娃哈哈胜诉。

  尽管双方还有一系列的官司处于未决的状态,但外界普遍认为,将于2009年1月开庭的斯德哥尔摩仲裁,将会是达娃整个法律战役的关键。

  尽管结局未定,但“分家”的趋势已渐渐明朗。

  事实上,自与达能的纠纷爆发以来,娃哈哈非合资公司并未停止扩张步伐。

  与此同时,达能也开始流露出愿意卖出合资公司股份来解决达娃纠纷的想法,甚至已公开表示,愿意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达娃纠纷,但关键是,能够谈妥让其“退出”的经济条件。

  合资模式反思

  抛弃旧有的模式,与其说是无奈,不如说是大势所趋。

  1998年宝洁进入中国大陆的时候,曾与本地企业合资过,随后宝洁提高了持股比例并于2004年买下了合资公司的全部股份。

  事实上,随着中国对外资企业扩张的限制放宽,外资独立建立公司的情况越来越多。一些一度把合资看作进军中国市场立足点的知名公司,如星巴克等,已经在逐步买断了这些合资公司的控制权。

  但这个时候,达能却继续沿着合资的道路加快发展。事实上,2007年4月达娃矛盾曝光初期,达能亚洲区总裁范易谋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还斩钉截铁地表示,“51%的股权不会减少!”

  但娃哈哈事件终于给达能上了一课。2007年10月,达能全球董事长里布对外承认,其已因此调整了对新兴市场的态度。

  2007年11月,里布重申了在中国进行独立投资的愿望。他表示,“与其为获取权益而陷入一场无休止的战争,不如收购上海地区一家奶制品厂的全部资产”。

  达能也开始反思。“达能确实要检讨它的本土化运作,它过去那么多年,都是采取合作策略,让企业自己经营。现在它发现自己错了,还是得建设自己的队伍。”一位接近达能的人士如是感叹。

  在此前的合资中,达能有惯用模式:较少派员参与管理,充分放权。但这对于对管理与技术支持有着强烈渴望的中国企业来说,或许并不是一个好方式。

  伴随与娃哈哈纷争未解,光明、蒙牛等中方企业陆续从合资公司中退出,其中原因多样,但无一不让达能既尴尬又无奈。

  “合资企业经营的时间越长,合资方间的争端就越多。中国合资企业存在的问题是如此之多,以致外国律师讨论最多的不是如何使合资协议尽可能定得完美,而是除合资外是否已经没有其他经营方式可选择了。”美国西雅图律师事务所Harris & Moure PLLC的律师Dan Harris举出一个数据说明:2006年中国新成立的外资企业中只有27%选择了合资经营方式,而2001年时这一比例大大超过50%。

  他指出,通常情况来说,“只有当外国企业在中国偏远省份开展业务,或是其在华涉足的领域根据法律外资不得单独经营时(如金融、媒体及建筑行业的某些领域),合资经营才是外国企业在华发展的首选”。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