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达能-娃哈哈未了局:合资模式的新考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1日 01:29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杨 颢

  2009年1月,瑞典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一场围绕合资协议的国际仲裁即将进行。

  在这样一个全球知名的国际经济争端解决地,这本是一桩稀松平常的案子。不过,它的胜负此时牵动了中法两家大型食品企业的心,甚至,关系到曾经备受中外双方推崇的“合资模式”的未来。

  2007年5月,总部位于法国的达能亚洲(Danone Asia Pte Ltd)及其全资子公司正式向瑞典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提出8项仲裁申请,其主要的仲裁请求是,其在中国的合资伙伴娃哈哈集团及其3家公司,以及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停止违反非竞争条款的行为,以及由该行为引起的侵权,并提供相应赔偿。

  这本是一对外界眼中的“模范夫妻”,共同走过十多载岁月,并有了如今家大业大的局面,但随着中方董事长宗庆后在2008年3月的一句“中圈套了”,达能与娃哈哈开始反目,合资生活也走向尽头。

  “此案使达能集团以‘抱粗腿’方式进军新兴市场的战略遭遇了打击。”《华尔街日报》在去年6月发表的《达能集团的中国之战》一文中如是评说。

  从合资到反目

  一个要市场,一个要技术,此前,外界对合资公司如此这般的总结,同样适用于达能与娃哈哈。

  “在此之前,我们一直希望以合资的方式更快地切入中国市场。”一达能方面的人士也对本报记者坦承。

  而对于上世纪90年代的娃哈哈来说,对资金特别是技术的渴求,则是其愿意将股权拱手相让的原因。

  1995年合资之前的宗庆后,曾在笔记本上这样记载国内外的差距:国内最好的封罐机,一分钟只能封130罐,而国外先进的设备一分钟封1000罐以上;美国的大公司日产千吨罐头,操作工人约40名,而我们日产百吨罐头,要600人以上……娃哈哈要实现超常规发展,巩固国内市场行业领先地位,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已成当务之急。

  各有所需,一拍即合。1996年,达能与娃哈哈集团成立5家合资公司,外方持股51%。

  此后,娃哈哈迅速壮大,而达能也收获颇丰。根据宗庆后此前透露的信息,达能在10年中分得红利30.77亿元。同时,达能借助娃哈哈获得了中国瓶装水市场23%的份额,成为全中国最大的饮料生产商。

  但表面的繁荣之下,暗流涌动。10年之后,宗庆后和达能最终在非合资公司的收购问题上反目。

  在娃哈哈的眼里,这种合资成为了跨国公司的“圈套”。首当其冲的证据便是达能当年在合资协议中暗埋“机关”,在转让“娃哈哈”商标遭到拒绝后,要求娃哈哈要使用商标生产和销售产品,需要经过达能同意或者与其合资,造成娃哈哈的利益损失。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