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万里国脉万里思(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9日 18:23  中国石油报

  “国内人员不够,可以从国外找啊!也可以国内招人进行培训啊。如果管理优化,不增成本也应该能做到吧。”

  “国外一个高技能的管道工人得多少美元,还要求住三星级以上宾馆。招人培训也要时间投入。”

  ……

  我们开始“顶牛”了。到了平坦路面,一直闷声开车的刘师傅也忍不住插话了:

  “石油工人干得苦,要谋生,要挣钱,但也不只是挣点钱,还是觉得这是国家大工程,有责任。在西气东输二线管道过火焰山的时候,气温40多摄氏度,管道局的焊工头扎毛巾,坚持焊接,几分钟就被汗水湿透了。管道旁边放着大桶冰块,给工人降温用,还有医护人员在旁边监测,中暑晕倒就马上急救。那地方太热了,还真晕了不少人。他们就这样挺过来的。当时要是有记者在场,拍下那个场面,肯定能得新闻奖。大家累一点,这可能是我们发展中国家的代价吧。”

  三塘湖油田,石油人给戈壁滩带来生机,采油的“磕头机”成为记者拍摄的焦点。

  国内油气需求旺盛,油气管道建设飞速发展。中国石油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总经理吴宏说,从西气东输一线到二线工程,相对于世界管道水平,我们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

  这样的快速发展,是许许多多普通的石油建设者少睡一点、多干一点拼出来的。如果完全仿效西方国家按部就班地搞建设,也能发展,但我们可能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扮演追赶者的角色。

  冬天不冷

  皑若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落脚新疆伊宁清水河镇,远望博罗克努山,雪峰巍然,月追夕阳,这句古诗可能是此地最好的写照。

  大山深处的果子沟相对地势较低,是西气东输二线管道穿越天山的必经之地,来自土库曼斯坦的中亚天然气管道在新疆霍尔果斯入境,与西气东输二线管道相连,管道穿过果子沟隧道群,逶迤东去。

  “国脉万里行”记者从霍尔果斯踏雪启程,第一站就是到果子沟一号隧道采访。石油建设者在入口处盘山开路,400米高程有38道弯,背阴处积雪深厚,转弯处竖立着红字标识的安全警示牌。

  雪是天山最常见的,看上去很美,但对建设者来说却充满危险。承担果子沟一号隧洞施工的是战友天缘公司,掘进队现场经理王红兵告诉我们,有一次他和一位同事在上山时,车开不上去,只好踏雪前进,不料陷入齐胸深的积雪中。幸好在山脚看守炸药库的两条狗随行上来,听见他们呼救,把尾巴伸给他们,使劲刨雪,才帮助他们解脱困境。

  博罗克努山是天山北支脉,也是天山冰川分布最大的区之一。

  天山的千年冰雪在逐年消融。中国一号冰川位于乌鲁木齐南山地区天山中段喀拉乌城山主峰,1957年中国科学院建成中国一号冰川观测点,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冰川追踪研究点。中国科学院的统计数据显示,1964年以来新疆山区永久性雪线高度上升了近60米,过去20年中新疆地区冰川的内部温度上升了10%。研究员李忠勤说,不仅仅天山一号冰川,整个天山冰川都处于消退的状态,冰川面积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已减少10%-15%。

  有科学研究证实,天山冰川快速消融,主要是气候变暖的结果。据气象部门研究,新疆近50年来的气温呈上升趋势,1987年以后的平均气温较1986年以前有明显升高,尤其是北疆西部、北部和东疆地区增幅较大,达0.6℃—1.6℃。

  单看这些研究数据,可能难以给人直观量化的感受,但隆冬时节,一路上采访所见所闻,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影响的不仅是冰川,甚至影响到我们的衣食住行。

  车行伊犁河谷,听到收音机里播报:伊犁遭遇50年不遇的干旱天气,今年入冬以来,伊犁只有部分山区下了3场小雪和雨,而且雪很快就融化了,现在整个河谷地区毫无雪迹。往年伊宁市12月的最低温度是零下15摄氏度,但今年入冬至今,这里的最低温度才零下5摄氏度,比往年同期偏高四五度。霍城县有人发现杨树在12月份开始发新芽。

  在达坂城附近穿越天山时,阳光普照,公路旁边的河谷流水潺潺,已难觅冰雪踪影。已是第19次入疆的南方都市报记者喻尘说,这是冰川融水,冬天这样化雪为水的情况不多见。

  真是该冷的不冷,该热的不热。这种情况令人反思,是不是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规律,加剧了气候变暖?

  绿色理念

  采访车驶出果子沟时,偶见哈萨克牧民信马由缰,在泛青的河边悠然而行,走向炊烟袅袅的村舍。上了公路,可见汽车飞驰,南来北往,也可见毛驴拉着一车柴禾,走得不紧不慢。

  生活方式的选择,对环境的影响有相当大的作用。

  小时候,常听父母哼一首歌:马儿哟,你慢些走啊慢些走,让我把这美丽的景色看个够……

  现代人很少选择骑马,他们想跑得更快,欣赏不到自然美景,就欣赏“人造美景”。如今我们坐飞机,用不到7个小时可以从广州飞到新疆伊宁;而林则徐当年从西安到伊犁惠远城,却走了整整4个月。

  社会在进步,没必要退回安步当车的时代。但现代化的便捷交通与环境息息相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取决于人。如果人为因素导致气候加剧变暖,苦果还得自吞。要改善共同的环境,也许我们可以从自己的一点点改变起步。我们离不开汽车,但可以少开一点。我们可否扪心自问:是不是非要跑得那么快,是不是非要GDP增长那么猛,甚至不惜放弃了蓝天绿地,甚至心灵跟不上我们的脚步?

  “国脉万里行”乌鲁木齐新闻座谈会后,与都市消费晨报女记者郭倩同桌共餐。三鹿引发的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她一直喝某著名品牌的牛奶,此后改喝新疆本地产牛奶。她的选择理由很简单:“谁无情地抛弃我,我就无情地抛弃它。”

  记者在伊宁机场,争分夺秒采写稿件。

  结束新疆段采访时,我从乌鲁木齐地窝铺机场飞往北京,在登机口见到一个醒目的广告牌,碧绿的草原上,花奶牛在悠然吃草,远处是雪峰蓝天。正是郭倩喝的新疆本地产牛奶的广告,我不由想起郭倩的“抛弃论”。如果我们无情地抛弃自然,会不会被自然无情地抛弃?

  警钟早已敲响。好在绿色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共创人与自然的和谐已逐步形成共识。中国石油“创造能源,奉献和谐”,在管道建设时,把当地花草的种子播撒入土,地貌恢复如初;中国移动推出“绿箱子环保计划”,在机场里听到他们的宣传语:“绿色是献给未来的礼物”;在312国道上,可见“绿色通道”的大字,沿途一些房屋和设施,太阳能电池板吸收着阳光;在宾馆客房里,有温馨的绿色提示,忠告客人节省用电、用水……

  千里之行,积于跬步。随着西气东输二线不断延伸,随着绿色理念人人实践,相信终有一天,乌鲁木齐的雾霭能化作蓝天,兰州的市民不用戴口罩,珠江之水能重荡清波。

  记者 林伦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