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转基因来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9日 11:30  《财经文摘》
转基因来了
《财经文摘》2009年第1期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中国在粮食战争中的抉择

  策划/执行 杨政文 满凯艳 符佳林 齐介仑 高雅

  编者按

  中国的粮油市场似乎暂时从去年上半年涨价的喧嚣中冷静下来,官方媒体多次表示粮食供应充足,并不断稳定消费者信心。一时间,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在这样的氛围中显得有些杞人忧天。但从中长期来看,事实果真如此?

  2008年11月中旬,中国国务院发布《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纲要》提到:“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粮食生产逐步恢复,但继续稳定增产的难度加大;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一个紧字,道出了中国粮食供求关系极其脆弱的一面。

  农民进城、耕地减少、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等,已经成为威胁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增产、增收一直是党和政府指定农业政策的重中之重。但增收难,增产也难,传统的农业技术已经无法抵消各种因素对粮食的“蚕食”,指望以转基因为代表的生物工程革命成为中国政府迫不得已的选择,为中长期内中国粮食问题的解决提供根本的解决办法。据报道,中国政府已经确定200亿元科研投入转基因,而且转基因工程早已与大飞机、探月工程、第三代通信等同时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

  不过,转基因技术过去也受到过很多质疑。记得4年前,记者在与一位从事过农药销售的朋友聊起一个话题。针对当时国际粮油生产大亨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朋友说,我们再没吃的也不能吃转基因食品。转眼4年过去了,曾经喧闹一时的转基因食品安全大讨论已经销声匿迹,商店里,转基因食品已经堂而皇之地登上货架,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也由排斥、敌视转向默认和接受。

  有人说,21世纪是生物科技时代,基因技术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人类的吃饭问题。不过,没有压力,何来动力?粮食危机正好是这一革命性变化的发展动因。

  经验告诉我们,技术和生产工艺的革新必将为产量带来革命性变化。“其崇如墉,其比如节,以开百室。百室盈止,颇炱!”这是《诗经·良稆》对当时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带来增产效益的描述。我们期待,中国人自己的转基因技术将成为中国规避粮食风险的切入点。

  谁能满足中国的粮食饥渴?

  圣塔伦是巴西热带雨林中心区的一座小城。要不是美国农业巨头嘉吉公司的影响,这座城市的景致仍会充满田园诗般的景象。随着嘉吉的入驻,高高的钢铁架像长颈鹿的脖子一样伸向天空,打破了天空的宁静。亚马逊河每小时就会有一艘货船驶进这个港口,货船航行的目标是中国。

  直到上世纪末,亚马逊河流域的大豆还不是那么知名。当中国的港口做好了迎接拉美大豆的准备之后,大量豆农从更为遥远的南方赶到这里,生意才开始出奇的火爆。这里的土地价格低廉,银行向嘉吉提供的低息贷款为公司保驾护航。圣塔伦大量的耕地、橡胶种植园和牧地都被转产种植大豆。

  两年前,在当地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地区——马托格洛索州(Mato Grosso),生产商与环保主义者签署了一项从亚马逊河流域购买大豆的延期付款协议,但到了现在,延期付款协议终止,价格也开始回升。“这主要是中国粮食进口增加的结果。”大豆生产商巴西粮食进出口公司总裁Pedro Jacyr Bongiolo说。

  “死亡的文明”

  从拉普拉塔水系到亚马逊河流域,中国人如饥似渴地搜寻着大豆市场。巴西南马托格洛索州(Mato Grosso do Sul)大部分地方覆盖着绿色,田园充满了杀虫剂的味道。当8月到11月的旱季来临,南马托格洛索州首府库亚巴的天空总是布满乌云。尽管政府明令禁止,农民还是砍伐热带雨林的树木,将土地用于种植大豆。在邻国阿根廷,浓烟甚至将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天空染黑,而浓烟来自邻国——巴西南部帕拉纳。由于种植大豆侵占了大量传统牧场,牧民们不得不用焚烧的办法获得更多牧草地。这里的大豆也是为中国生产的。现在,究竟谁是大豆“跃进”最大的失主已经非常明了了。在圣塔伦,数百农民将土地卖给大豆种植户后失业。由于农业生产方面的就业很难,卖地的钱很快被花光,很多人住进了贫民窟。

  “大豆文明已经死亡。” Ivete Bastos评论说。但是很少有人对她的观点感兴趣,特别是远在16000公里以外的中国人。巴西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贸易伙伴之一,两国就保证原材料供应方面签署了长期协议,最近,确保向中国提供稳定的粮食供应成为两国间的一大问题显得十分突出。作为有着13亿人口的新兴力量,中国必须逐步采取措施,以避免自己成为国际粮食危机的牺牲品。对中国来说,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战胜国内部分居民贫困的问题上取得进展。印度拥有11亿人口,在市场占有方面和中国相差不多。这两个国家加在一起个头太大,必须养活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

  面对上述挑战的同时,全球小麦产量在新千年之交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印度最近加强了粮食安全储备管理。据学者估算,印度经济每增长1%,对粮食的需求增加为0.7%。这样,如以年均7.5%的经济增长率计算,印度每年对粮食的需求将增长5.2%,其中,昂贵的副食品增量十分明显。这种情况在中国也是一样。

  中国进军全球大豆市场表明,这个国家的人民食物结构已经发生很大改变。目前,中国消费了全球将近50%的大豆,很难想象,这两大国如果以同样激进的姿态购买其他粮食产品会发生什么情况。

  在一些越来越贫困的国家,小麦和肉类成为老百姓难以负担的奢侈品,饥饿造成的暴力现象可能会更加恶化。英国作家拉吉·帕特尔(Raj Patel)在他的新书《粮食战争》中,对当前的全球粮食产业模式提出了批评。他警告说,类似海地因粮食引起的暴乱可能“正向人们走来”。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每天交易着大量的大豆期货,尽管少有中国人露面,但人们交谈的主题还是中国人。交易员的眼睛注视着每天的行情变化。“让人感觉交易极其火爆”,一位交易员说。现在,中国农民正用大量粮食喂养牲畜,普通居民家庭的烹饪用油也在增加。中国国家发改委负责危机监管工作,该部门希望以减少进口关税的办法控制粮食价格。不过,这项计划没有付诸实施。

  中国人有句老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温家宝总理似乎是尽力在安慰自己。不过,中共近年来已经意识到了粮食供应的潜在威胁和瓶颈。要知道,即便是在供应充足的香港,消费者抢购食品的行为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当时,为了缓解这种局面,政府媒体还试图向消费者提供货源充足、价格稳定的美好景象。

  进军非洲粮仓

  温家宝曾表示,中国有能力满足国内市场的粮食供应。为应付突发情况,政府甚至准备了4000万吨到5000万吨的粮食紧急储备。但是,即便如此,供需缺口仍有10%不能满足。这就意味着,中国必须为高达1300万人的缺口进口粮食。泰国、印尼、越南这些粮食出口国,粮食库存日益减少,为了防范国内出现饥荒现象,它们不得不减少粮食出口。对中国来说,这确实是一条坏消息,进口形势可能越来越恶化。

  2008年年初以来,中国以令人瞠目的关税举动限制了粮食出口。通过增加关税、加强配额控制、为农民提供补贴和价格控制等手段,中国政府希望为国内粮食供应提供安全保障,甚至采用卫星监控防止耕地被非法转为非农用地的行为发生。不过,这些措施在长期内的效率值得怀疑。

  中国未来将面临人口继续增加和耕地持续减少的双重压力,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烈。据中国政府统计,它需要1.2亿公顷的可耕用地才能养活自己的人口,中国当前的可耕用地数量远小于这个数字,而钢筋混凝土每天都在侵蚀着耕地。那些原本肥沃的土地,由于耕作频繁,土地营养成分锐减,也面临退化的严重局面。

  瑞银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认为:“传统模式下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快要走到尽头。”在中国北方,为了防止牧草地进一步退化,中国政府要求牧民将牲畜关起来喂养。

  中国为粮食供应问题的解决方案伤透了脑筋。中国商务部的学者建议,国家应加快向东南亚和非洲直接投资的步伐,为此,政府为农民的海外耕种提供培训机会。

  早在10年前,中国就有人在非洲赞比亚从事农业耕种活动,他们享受着来自赞比亚首都卢萨卡的政府支持,比如税收优惠。赞比亚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中国人能为当地带来耕作技术上的革新,以刺激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在乌干达,约韦里·卡古塔·穆塞韦尼总统为中国人提供了4000公顷可耕土地,中国中非商会主席刘建军说:“我们为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经验和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我们的种子质量也比当地要高得多。”当然,中国人投资非洲的目的并非在于利他,他们最终是要求回报的。

  中国国内,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扩张吞噬了大量土地,数百万农民面临转业的问题。事实上,向海外,特别是非洲进行农业投资,让部分农民到那里种地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目前,中国在非洲从事生产活动的人数已经达到75万。

  作者:SPIEGEL Staff

  来源:德国《明镜周刊》英文版 2008年5月

  编译:杨政文

  中国粮食安全堪忧

  本刊记者 符佳林

  求人不如靠己。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粮食的安全隐患越来越突出,加大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研究成为中国中长期内的必然选择。

  《汉书·郦食其传》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只有保证粮食安全,才能保证国家安全;只有保证粮食的独立生产体系,才可能保证国家主权的独立性。

  粮食一直被各个国家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质,甚或是武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周立教授对《财经文摘》说:“粮食本身具备6大属性,而其中作为战略武器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其数量和质量都足以影响国家安全。因此,粮食是一种基本主权,一个国家的粮食主权一旦被剥夺,那么就等同于国家主权也被剥夺。比如,现在非洲部分国家。粮食是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只要自己掌握这一战略品,就不会被他国所控制。”

  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自然资源又相对贫乏的大国。早在1994年美国学者布朗就发出疑问:“谁来养活中国人?”他指出21世纪中国对粮食的需求将对世界造成威胁。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

  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连续5年大丰收,库存量逐年增加。据统计,中国粮食的年均消费量为4亿吨,而生产量则在5亿吨左右。中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8年11月13日公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 年)》,这一纲要指出: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016亿公斤,比2003年增产709亿公斤; 粮食单产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全国粮食平均亩产316.2公斤,其中谷物亩产355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这一串串令人欣喜的数字是否说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可以高枕无忧?事实恐怕还远未达到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步。粮食安全的真正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获得足够的和营养良好的食品。首先包括粮食的供给量,其次是粮食的可获得性,第三是粮食的合理利用。

  粮食安全问题不能仅以简单的产量与消费量是否平衡加以衡量。联合国粮农组织代表张忠军对《财经文摘》指出:“在中国,只要提到粮食安全,谈论最多的就是粮食生产总量。比如说,每年生产5亿吨粮食,而消费也是5亿吨,就应该是平衡的,就不存在安全问题了。这是完全错误的。”

  巨大挑战

  “国无三年之储,谓国非其国。”(《魏书.李彪传》)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这依旧是中国各界的共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将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受人口、耕地、水资源、气候、能源、国际市场等因素变化影响,粮食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也很少。同时,耕地面积大幅缩减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对粮食安全影响最为突出的问题。

  据2007年《国土资源公报》显示:2007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比上年净减61.01万亩,比1996年减少1.26亿亩,年均下降幅度1000万亩。中国人均占有耕地1.38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3%。在这些耕地里,由于沙化、“三废”污染等问题,中国中低产田就占到三分之二。

  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正逐步加快,伴随而来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乡镇企业建设、独立工矿用地大量增加,导致非农建设用地的急剧增加。南京大学国土资源和旅游系主任黄贤金教授为《财经文摘》测算的数据显示:1997-2006年,中国非农建设用地以年均17.78万公顷的速度占用耕地,造成耕地数量的锐减。按照年均17.78万公顷的建设占用耕地的速度来预计2015、2020年由于城市化带来的耕地减少累计量分别为160、250万公顷。

  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来说,水资源是一项重要的制约因素,甚至有专家认为,水资源短缺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可能要大于耕地面积减少。据统计,中国人均占有水资源2000立方米,为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121位。中国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农业离不开水,而中国的特点恰恰是南北水资源分部不均衡,北部产粮大省缺水严重。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干旱缺水的趋势势必更加严重。

  过去10年,中国粮食需求量大幅增长。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提升,人民的饮食消费结构发生改变,餐桌上鱼、肉和蛋的比例越来越大,而1吨禽肉则需消耗2吨粮食,1吨猪肉需要消耗4吨粮食。“从1996年到2007年,饲料用粮增加的比较快,10年内增加了50%左右。1996年饲料用粮是10491万吨,2007年达到了15700万吨,增加了5000多万吨。”从张忠军为《财经文摘》提供的数据可见一斑。

  尽管近几年中国政府加大了农业扶持的力度,但用于农业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国内市场粮食的价格形成机制令农民无利可图。近年来,我国粮价一直是低位运行,正所谓谷贱伤农,种粮积极性缺失无疑是影响粮食安全的又一大隐患。

  “10年来,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一直在下滑,缘自农民的比较收益太低。一方面,粮食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中国对粮食的需求进一步增长,这个缺口就会越拉越大。”周立担忧地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祝晓莲也认为:近年来农资价格持续迅速上涨,而粮价却偏低,这一低一高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祝晓莲还告诉本刊记者,一位农民工对她说:本村的精壮劳动力都到城市来打工了,只剩下“386199部队”(妇女、儿童和老人)在家种地。

  应对机制

  在世界粮食危机频发的情况下,中国必须保证本国粮食的自给自足,不能完全依赖国际市场,保障国家粮食的独立生产体系与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首先,最根本的是政府要增加农业投入。尤其在自然资源约束比较大的情况下,中国要增收粮食不可能靠扩大面积、扩大规模来实现,只能寄希望于提高单位亩产量。

  其次,加大力度保护水资源与耕地。没有自然资源的保障,总产量很难保证。

  再次,是形成正确的价格机制。不能长期将粮价维持在一个低位状态,这样会使正确的市场信号无法传达到农民。只有做到种粮有利可图,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才能维持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

  最后,要大力发展高科技生物技术。目前,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在世界范围内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生物技术有利于改善作物的品质,诸如耐除草剂、抗干旱等等。近年来,转基因的发展趋势异常迅猛,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SAAA)的报告显示,2007年全球转基因作物面积比前一年增长了12%,其中中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居世界第6位,共380万公顷。

  中国国务院于2008年7月9日通过“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祝晓莲评价:“这是一个明显的政策导向。中国会加大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力度。”

  “从第一例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开始,到现在12年,世界上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都以年均两位数字的增幅上涨。在这种趋势下,如果中国不发展转基因技术,就必然要落后。现在中国的大豆三分之二都是进口的转基因大豆,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自主研发转基因技术呢?”祝晓莲补充说。

  目前中国仍然相对缺乏先进生物科技的研发能力,但大力发展转基因技术已经成为艰难中的最佳选择,而且是势在必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