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部分乳业企业股价异动引发并购传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5日 03:24  21世纪经济报道

  乳业巨头股权泥足:谁来狙击门口野蛮人

  本报记者 杨颢 李进

  一些理论者们认为,只要通过二级市场的不断增持,就能把目前陷入危机之中的乳业巨头收入囊中。大光明意图收购伊利,就是在这种理论背景下得以四处传播。

  这一传闻得到了伊利二级市场异动的强化。9月22日左右,伊利股份(600887,SH)成交金额达到24.8亿,然而次日竟然开盘旋即跌停,急剧放大的成交量似乎在暗示产业资本正在二级市场收集筹码。

  无独有偶。蒙牛方面因为害怕4.5%的质押股权的归属带来控股权的变化,近日也曝出牛根生泪洒饭桌四处求援的消息。

  不过,虽然危机存在,但收购这两大乳业巨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11月4日,针对“大光明收购伊利”的传闻,光明食品集团副总裁葛俊杰斩钉截铁地表示:“根本没有这回事!”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还获悉,目前市场上有夸大蒙牛、伊利资金缺口的嫌疑。但是一位长期跟踪伊利乳业的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再加上整个宏观经济放缓的背景,包括乳业在内的消费类产品受到影响在所难免,像伊利股份这类在国内市场占据相当份额的企业通过适当的方式防止控股权旁落还是需要的。”

  二级市场导火线

  伊利被收购传闻的喧嚣尘上,与其二级市场的诡异息息相关。

  9月16日是伊利股份股价崩溃的第一天,当天参与交易的16个基金席位累计净卖出6414万元,按照当天均价约合500万股左右;而一个代表保险资金的T类席位在当日还净买入1304万元伊利股份,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伊利股份的股价的大跌。

  9月17日和18日连续两个无量跌停。9月22日,在三大救市出台大盘强势小幅反弹背景之下,伊利股份当日以32.47%的换手率创下了24.8亿的天量成交,股价微涨1.38%。

  而记者从topview获得的数据显示,在9月22日至26日的几天放量交易中,抛出筹码的主要是基金和保险公司,而多头则主要来自于券商营业部。

  此后,伊利股份的股价下跌之势并没有因此延缓。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从9月16日至10月16日的一个月内,伊利股份从14.28元一路下跌至7.05元,腰斩之下57.8亿元市值灰飞烟灭;在这一个月中,净卖出8.427亿元的基金成为主要做空力量,几个保险席位净卖出8714万元。

  事实上,伊利股份股价下跌的主要原因在于三聚氰胺事件使得上市公司三季报亏损,包括基金和保险等机构选择了出逃。

  但市值的大跌,成交量的异动,开始带来一些关于机构增持伊利股份的猜测。有分析师就曾指出,不排除会有产业资本在二级市场收集筹码,进而对公司提出并购要求。甚至有消息称,国际某投行机构委托机构在二级市场收购伊利股份。

  进入十月下旬,光明食品集团开始成为传闻的主角,原因不外其拥有另一家国内知名乳企光明乳业,且上海市政府做强做大光明食品的决心非常明显。

  不过,葛俊杰对记者明确否认了这一传闻。“伊利这么庞大,不可能的,根本没有这个想法。”

  股权结构软肋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针对伊利控股权发生变化的大规模猜测了。2006年的11月,也曾传出达能在二级市场增持伊利股份并有望成为二股东的消息。

  事实上,伊利的被收购危机由来已久,这主要来自于其股权结构的分散与不稳定性。

  1996年3月,伊利股份在上海交易所挂牌。当时第一大股东呼和浩特市国有资产管理处持有占总股本25.32%的国有股。

  在郑俊怀时代,伊利股权结构的不稳定就已经引起管理层警惕。经过1999年和2002年的增发和转让,伊利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已经下降至14.33%,后来郑俊怀利用金信信托等三家公司曲线MBO,也被认为是为了提高自己控制力,防止被他人收购的险招。

  在郑俊怀事件曝光后,为帮助伊利摆脱困境,2005年4月6日,呼市国资委利用其独资的呼和浩特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呼市投资”),回购金信信托持有股份,重新成为伊利第一大股东。

  早在2005年,市场一直在传言伊利可能会被对手恶意收购。按照当时的每股净资产和大股东14.33%的持股量计算,6亿元就可以拿下伊利控股权。

  截至今年9月30日,控股股东呼和浩特投资有限公司持有伊利股份8391.76万股,占总股本10.5%,其中2.47%的股权已经度过了限售期。

  “理论上讲,伊利被收购的可能性很大。”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培敏认为,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伊利的总市值不到70亿元,要超过第一大股东,理论上7亿元就可以成行。但另一方面,按照相关规定,增持超过5%就要公告,股价一般会有一两个涨停板,收购价格会提升,“但10个亿肯定能打住了”。 这对于实力雄厚的外资或国内企业来说,并不困难。

  而同在大草原上的兄弟企业蒙牛如今也面临这种状况。

  在蒙牛上市之前,金牛乳业和银牛乳业分别持有蒙牛21.1%和44.8%的股权。据记者了解,金牛乳业、银牛乳业都是在英属维尔京群岛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9月,蒙牛发起人注册成立了金牛乳业,蒙牛的投资人、业务联系人和雇员注册成立了银牛乳业。

  不过,上市之后,蒙牛管理层便不断出售股权。今年8月4日,金牛乳业、银牛乳业,再次通过摩根士丹利出售了3.65%上市公司股权,套现12.55亿港元。而记者查阅香港联交所最新信息显示,牛根生等一致行动人的股份已经降至26.27%。

  另一方面,目前境外机构所持蒙牛乳业股权已经不容小觑。根据截至11月3日的香港联交所最新信息显示,摩根大通加上借出在内的所有股权为9.78%,花旗为8.8%,而未来资产环球投资(香港)则持有4.54%。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瑞银,在蒙牛复牌之后逆市增持,目前持股比例达到12.23%。

  目前,就上述几所机构持股份额已经达到了46%左右,远远超过了蒙牛管理层方面所持股份。因此,无论谁获得牛根生之前质押的4.5%的股权都意义重大。

  在这些机构的背后还隐藏着不为外界所知的神秘客户,他们如果一旦通过摩根大通或者瑞银同时增持,影响力更加巨大。

  相关专题:蒙牛遭遇外资并购危机

    相关报道:

    联想伸援手 蒙牛逃出收购阴影

    蒙牛称已解除与摩根斯坦利抵押贷款

    蒙牛集团4.5%股权质押摩根士丹利引发借贷门

    牛根生:蒙牛绝不愿被外国人买走

    牛根生称蒙牛到最危险时刻 落泪求援免外资收购

    柳传志俞敏洪等企业家资金驰援蒙牛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