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免疫球蛋白滥用乱象与暴利链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9日 01:40  第一财经日报

免疫球蛋白滥用乱象与暴利链条
免疫球蛋白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对于目前存在被过度使用的静丙,专业人士建议,应当被合理控制使用一支本该增加营养的辅助药,却在今年的5月27日,要了万国明的命。

  这让伍红英怎么也无法接受,身为妻子的她跑遍了医院、药监部门、公安部门、政府有关部门,只为逝去的丈夫讨一个说法。

  3个多月过去了,同江西“博雅”事件里其他5名因注射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又称“静丙”)致死的患者一样,伍红英依旧没有等来她渴求的答案,也没有任何明确的关于赔偿的说法。

  她并不知道,这种药品在现在已是毛利最高的药品之一;而且,它还有个别名——“高危品”。

  《第一财经日报》多方求证显示,短短的一年里,其价格翻了6倍。许多厂家正在超负荷地追赶这一波巨额利润“神话”。“高危品”背后,更是一条对资本充满诱惑、被绷得很紧的生产链条。

  “静丙也是存在过度使用的。”在抗生素因为被控制过度使用而装进“笼子”(通过建立专门委员会控制其被过度使用)之后,一个三级甲等医院临床微生物科的主任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静丙也有必要做同样的考虑。”

  价格疯涨的球蛋白

  5月22日至28日,先后有6名患者在使用标示为江西博雅生物制药公司生产的批号为20070514、规格为5%2.5g的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PH4)(液体)发生死亡。这件事情经媒体广泛报道,被称为江西博雅“球蛋白”事件。

  静丙是从人体内提取的免疫球蛋白,由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产生。对于六例受害者,都不是救命药,仅仅是一种营养药,但却接连要了六名患者的性命。2007年年初的“广东佰易毒蛋白”事件还历历在目,球蛋白产品究竟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7月18日,国家药监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在例行发布会上指出,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对送来的江西博雅免疫球蛋白样品检查以后,发现该样品存在异常。通过这个实验检验和实验的结果,可以断定样品异常和患者死亡有直接的关系。

  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颜江瑛回应媒体关于江西博雅的事,表示“这个工作已经交给江西省公安部门在做了”。

  截至发稿,本报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此事还在进一步调查中,截至发稿时还没有最后的结论。

  不过,这批“闯祸”球蛋白的批号“20070514”,引起了业内最大的困惑。“去年大概7月后,球蛋白开始特别好销,我们的感觉是,才生产出来,马上就没有了。”一名来自静丙厂家的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说,“然后,价格开始不断攀升。”

  据其介绍,2007年上半年以前,2.5克的静丙,长期徘徊在60多元,随着紧俏状况出现,同样规格的静丙开始一路飙升,“很多地方涨到了200多元,我所了解到的,好像浙江的静丙价格最高,达到了350元。”

  不过,江西的售价,已经突破了他所了解的最高价,博雅事件受害患者的丈夫余平说:“我们支付的是368元一支。”60多元,一年内涨到368元,价格翻了几个跟头。这是否意味着高出的300元,都是单品新增加的利润呢?即使60多元都算成本,那么利润率也达到81%。

  上述厂家没有直接回复具体成本,“这个很难计算的。”一批血浆,可以同时分离出来球蛋白、血蛋白、凝血因子等品种,最多的能分离出9个品种。“所以,我们在一些品种赚钱的情况下,另一些品种会以亏本价格出售。”

  就华兰生物制品研究所2007年1~9月血制品的运营情况,天相投资的公司季报点评显示:“公司产品结构调整和血液产品价格高位运行带来公司整体毛利率上升。公司的血液制品种类是国内最多的,公司产品结构仍以人血白蛋白为主,但是毛利率较高的静丙蛋白等其他制品收入和利润占比在提高,同时血浆源的紧张带来公司产品价格上涨,两方面因素带动公司整体的毛利率同比增加10.43个百分点,毛利率为52.54%。”

  2008年新上市的血制品厂家上海莱士,其招股意向书中也显示:人血白蛋白和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的销售收入是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是该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2005年至2007年,毛利贡献率合计分别为85.57%、89.02%、90.57%。其中,人血白蛋白毛利占比均在50%以上。

  公司各类产品的毛利率水平在2007年均有较大提升,毛利贡献绝对额增加;其中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毛利率和销量均有较大提高,使得其毛利贡献绝对额出现大幅增长。其盈利能力分析一项显示,2005年、2006年、2007年,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毛利分别为2659.31万元、1897.17万元、6867.17万元,毛利比例分别为23.02%、18.17%、40.41%。

  超负荷逐利

  一时间,静丙异常紧俏,成了厂家的最大感觉。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不断有媒体报道其供应紧张。

  某直辖市,从今年开始决定不再对包括静丙在内的血制品进行招标,该市招标采购管理单位工作人员表示:“只要是合格的药品,都可以在本地区使用,因为供应非常紧张。只是在供应较充足、价格可能虚高的状况下,进行招标才有意义。”

  对于血制品紧张的关注,厂家都集中指向血浆原料供应紧张。但是,数据显示血浆供应紧张关联性并不大。上述招标采购管理单位工作人员表示,原料供应减少,首先导致白蛋白的供应紧张,然后波及到球蛋白。“虽然原料影响供应量,但是从适应证来说,免疫球蛋白、白蛋白的使用量都不应该这么大。”

  血浆供应下降,始于2004年国家对血浆站的大力整顿,血浆原料供应就一路下降,从最高峰的年投料5000多吨,到2007年预计不超3000吨。

  上海莱士的招股说明书也显示,随着血浆供应下降,公司三大主要产品中人血白蛋白与凝血因子价格都一路往上涨。

  静丙却显示了不一样的奇特的变化:2004年到2006年间,价格逐年回落。直至2006年,销量也大幅下降,产量低于产能,较2005年的产量也跌幅不小,供过于求进一步显现。

  在2007年之前,静丙的竞争十分激烈。上述招标采购管理单位工作人员介绍的数据显示,2002年2.5克静丙的中标价为126元到167元不等;2004年2.5克静丙中标价为138元至198元不等;2006年2.5克静丙的中标价为130元至145元不等。

  据上述厂家介绍:“因为竞争激烈,实际价格都远远低于地方中标价,在2006年上半年之前,2.5克静丙的价格长期徘徊在60元左右。”

  不过,2007年,静丙突然转向,莱士招股书介绍,“销售出现了强劲反弹,销售价格一路走高,销售均价达到了172.55元/瓶(每瓶2.5克),上涨幅度35.63%”,其毛利提高33.01%,是其原先的明星产品人血白蛋白涨幅的3倍,达到了65.95%。最后,上海莱士的年产量达到了65.94万瓶,增长了27.60%,超过了其52万瓶的产能,并且作出解释:“2007年投浆量下降的情况下,静丙的产量反而上升主要是由于利用了往年留存的有效组分Ⅱ(保存期为10年)。”

  据上述接受采访的厂家介绍,在考虑市场的实际需求情况下,不会对血浆所有的品种进行分离,会对血浆进行封存,根据一些品种的需求再进行生产。

  莱士的招股书显示,由于血浆供应量较大程度下降,2007年公司各类产品(静丙除外)的产能利用率出现较大降低。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