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洁发展机制”(CDM)将成为未来碳交易的主流表现形式之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碳减排成本上的巨大差异将为“清洁发展机制”的日益兴盛提供广阔土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无疑是迎来了既减排又赚钱的免费午餐时代。
文·支维墉
1997年12月,著名的《京都议定书》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三次缔约方会议上诞生。为发达国家规定了有法律约束力的量化碳减排指标。据此,相关发达国家必须确保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2008~2012年间比1990年的水平减少5.2%。
然而,发达国家经历了数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其在环保和节能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要在这样一个高起点上继续减排,成本巨大。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节能减排运动才刚刚起步,环保成本则要低得多。这种巨大的不平衡性,使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碳交易成为可能。
鉴于这种不平衡性,《京都议定书》第12条确定了“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其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这意味着,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其产生的减排额度将被发达国家购买获得,成为其履行减排义务的组成部分。
按照UNFCCC的规定,目前每吨二氧化碳当量最低限价8.5欧元。而熟悉发达国家碳减排模式的人都知道,他们所耗费的成本远远高于这一水平。因此,这也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碳交易开辟了绿色通道。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CDM既减排又赚钱,不啻于免费午餐。
国际碳交易现状
CDM双赢机制的出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开启了一个巨大的碳交易市场。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网站公布的数据,截至2007年6月11日,全球共有696个CDM项目成功获得在UNFCCC执行理事会(EB)的注册,预期可产生的年均减排量可达到1.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目前,印度、巴西、中国和墨西哥是全球CDM项目注册数目最多的4个国家,占据了全球CDM项目总数的75%。从项目的年均减排量来看,中国每年可以产生6477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球总额的44%。
那么,买家的情况如何呢?目前活跃在CDM交易市场的买家主要来自欧洲、日本和加拿大,他们通常以政府、基金或私营企业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中。根据2006年的统计数据,在CDM交易市场的买家类型分布中,基金占34%、私营企业占58%、政府占8%。目前,市场上最活跃的买家来自英国,他们大部分属于私营的金融机构,其次是意大利,主要是意大利电力公司。
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交易途径主要通过排放交易系统(ETS)、CDM和联合履约机制(JI项目)。目前,欧盟的碳排放交易系统(EU ETS)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系统,2006年交易量达到10.1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据当年全球碳交易量的62.2%;其次是CDM,2006年碳交易量5.63亿吨,占据当年全球碳交易量的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