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的捐款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4日 06:59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梁钟荣 “今晚我当义工,拜托各位多捐点!” 5月31日晚间6时,灯火璀璨的吉隆坡绿野国际会展中心,完美资源公司董事长古润金周旋于一群西装革履的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中间。他拍拍每个人的肩膀,握住他们的手,鼓励他们帮助四川灾区民众渡过难关。 离他不远,身穿印有“地震无情、大马有爱”字样白T恤的方瑞琪,手捧募捐箱小跑着迎向进入会场的人流,向每一个人深深地鞠躬:“您好!请为四川地震的朋友捐献一点爱心。” 方瑞琪是马来西亚韩新传播学院公共关系系大二学生,是第四代华裔,是参加“马来西亚·中国四川大地震筹款赈灾晚会”的100多名义工中的一员。 这天的晚会有超过4000多人出席,为四川震后最大型的世界华人募捐晚会,当场募集到捐款700万林吉特(约合1500多万元人民币)。 汶川地震以来,方瑞琪已经是第三次参加华人社区的募捐活动。这样的活动半个月来在吉隆坡如火如荼。 “现在我们大使馆最繁忙的业务就是接收义款。”5月30日,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程永华告诉记者,截至5月30日,马来西亚各界通过大使馆渠道的捐款达1573万林吉特,加上晚会捐赠的700万林吉特,大使馆已收到2273万林吉特的赈灾义款。 《星洲日报》总编辑兼董事萧依钊则估计,借助该报社或马中友好协会等其它渠道的民间捐款,总额逾4500万林吉特,约合1亿多元人民币,高居全球华人社区首位。 “马来西来华人社区特殊的募捐文化,是此次成功募捐的基石。”马来西亚雪兰莪中华大会堂执行长陈亚才说,华人社区日常的募捐文化教育,善款管理中的财务公开和严苛的监管,树立了强大的公信力,使得募捐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每临大事,总能一呼百应。 人人从小会募捐 在5月31日的晚会现场,那些手捧捐款箱穿梭于会场的,除了少数社会上的义工,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华文学校的童子军和大学生。“我们韩新传播学院今晚就有9个同学来当义工。”方瑞琪介绍说,但这还不是最多的,来自亚太科技大学的学生义工,有40人之多。 这个庞大的校园义工募捐体系,是和当地的华文教育体系一道生长发育起来的。 陈亚才介绍说,马来西亚共有670多万华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6%。但华文教育早在英国殖民统治时代就备受压制。直到今天,除了华人独立小学可以享受政府部分资助外,其它从中学至大学的各个华文学校都要依靠自筹资金办学,方能生存。为争取母语教育权利,华人社区在战后便形成了通过募捐等民间集资方式自主办学的机制。 “因此,马国华人绝大部分都有过捐款和募捐的经历。”陈亚才说。现年47岁的陈亚才少年时代就和当地所有华人孩子一样,从小抱着募捐箱奔走于闹市、街坊之间,收集善款。而小小年纪的方瑞琪,参加募捐的历史也有10年以上了,“最初是为学校的建设募集资金,后来是作为义工参与各种慈善募捐活动。” 依靠民间募捐,华人在马来西亚建立起了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被誉为除中国大陆、港澳台之外的“华文第五故乡”。“同时这也从小培养了下一代的慈善意识,让他们明白办教育的艰难,一分一毫善款都要珍惜;孩子的举动,又带动起他们的朋友、父母,由此形成一种社会性的氛围”。陈亚才说。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