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隐藏的泡沫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8日 16:45 《董事会》

  中国平安在回归A股不到一年后,提出巨额再融资方案,市场一片哗然,纷纷指责其行为是恶意圈钱。在其他上市公司再融资传闻的合力作用下,股指狂泻,投资者信心一落千丈。大规模再融资潮的汹涌澎湃,其背后是一个泡沫迅速膨胀的过程。

  文/何玉梅

  2008年3月初,北京两会会场,有个特殊的身影成为各路财经媒体追逐的对象。他就是近期深陷“再融资门”事件的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公司董事长马明哲。面对镜头和话筒,马明哲均眉头紧锁,保持沉默,不愿意多言。

  仅仅在一年前的此时此地,以政协委员身份出现在政协会议小组讨论会场的马明哲可谓春风得意,在媒体的印象中,马明哲是个不太容易打交道的人,可当时的他却一改以往的冰冷面孔,跟记者们畅谈中国平安的宏伟蓝图。颇具戏剧性的是,马明哲这一前一后的喜忧反差都是缘于同一件事情:资本扩张。

  2007年3月1日,中国平安成功完成了回归A股的上市,上市前净资产总规模不到400亿元,在A股上市后达到了1000多亿元。3月5日,马明哲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平安将利用上市融到的资金,致力于打造国际性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主要通过兼并整合银行领域、增资扩股证券业务、完善综合经营,对资产进行全球化配置。

  在2007年的牛市行情中,作为基金重仓配置的大蓝筹,中国平安首当其冲,A股价格从3月1收盘时的46.79元,一路攀升至10月24日的历史高点149.28元。2007年12月4日,平安发布公告称, 该公司于日前获得保监会的批复,同意该公司按照《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运用自有外汇资金和人民币购汇资金,合计不超过上年末总资产的15%,投资香港股票市场和重大股权项目。这一天平安的收盘价是116.83元,上涨2.92%,远高于上证综指当天0.97%的涨幅。在此期间,公司以约11亿港元入股香港惠理集团,持有其9%的股份。公司旗下平安人寿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了富通集团约4.18%的股权,成为富通集团的第一大股东。

  此外,公司还在积极商洽购入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部分股权。平安证券在12月4日发布的分析报告称,“中国平安有望实现超越行业平均的盈利增长速度,具有持续并购的潜力,未来六个月有望持续跑赢大盘,维持‘强烈推荐’的投资评级”。

  一切似乎都在按照马明哲所设想的宏伟战略目标发展。

  可是,谁也没料到,一个多月以后,一股减持平安的暗流即悄然袭来。2008年1月21日,中国平安公布增发A股和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融资方案。按当时的股价初步统计,剔除可转债所附认股权证日后因行权而产生的融资,中国平安最多可融资近1600亿元。公告当日,平安的股价被封死在跌停板上。

  据媒体报道,其实从1月14日开始,已经有先知先觉的机构开始抛售平安。如图一所示, 1月15日,平安放量下跌,跌幅达4.02%,当天上证综指的跌幅是0.98%。从1月14日到1月21日收盘,累计跌幅达到20.87%, 远远大于上证综指10.76%和沪深300指数9.99%的跌幅。

  然而,这只是噩梦的开始。1月22日,平安继续跌停,上证综指全天下跌354点,跌幅达到7.22%。可是,平安高层对二级市场潜伏的危机显然感觉迟钝,对于市场的种种质疑,公司没有人出来澄清,只是简单的回应筹资用途为“全部用于充实公司资本金以及有关监管部门批准的投资项目”。

  市场对平安的“高姿态”做出了更为激烈的反应。1月28日,平安再次跌停。一时间,国内外媒体纷纷指责平安此次再融资是圈钱行为。人民日报2月4日发表文章《再融资也得立规矩》,指出“(中国平安)如此大的融资规模,却具体项目不定,回报预期不明,只是一味地叫你(投资者)掏钱,难怪会让投资者反感。” 面对市场和其他方面的压力,中国平安试图获得机构投资者的支持和帮助。董事长马明哲率中国平安高层团队兵分京沪两路,集中拜访当地各大基金公司,对再融资用途等问题对机构投资者进行解释。

  然而,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2月20日,市场传出浦发银行将再融资400亿元的消息,且此后该公司高层人士也公开确认有再融资计划。受此影响,浦发银行当日以跌停报收,至2月25日收盘,4个交易日内比2月19日收盘价大幅下跌约23.7%。与此同时,关于其他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传闻满天飞,再融资消息成为重大利空。不管确有其事,还是空穴来风,投资者统统照单全收,一时间市场上一片风声鹤唳。2月25日,A股市场再现黑色星期一,当日上证指数在上周五第二次跌破年线之后再创新低。

  市场再次把矛头对准了平安。讨伐之声不绝于耳。证监会不得不出来稳定市场情绪,称再融资绝不应是恶意“圈钱”,表示将视市场情况及融资方案严格审核融资申请。然而,巨大的舆论压力并没能阻止平安再融资的决心,再融资议案在2008年3月5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上得以高票通过。备受争议的决议过程和平安自始至终的强硬,再次引起了市场的强烈不安。马明哲甚至被指责为证券市场的罪人。

  两会期间,再融资的话题成为经济、金融界代表的热点议题,加强不良融资行为监管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面对多方责难,再融资的审核可能存在很大变数,马明哲的心情复杂而沉重。

  就在几个月前,中国平安获得了在香港举办的亚洲公司治理2007年度杰出表现奖,并成为该奖项历史上唯一的大陆金融保险企业。2006年9月,中国平安在国际著名财经杂志《欧洲货币》(Euromoney)评选出的2006年度亚洲最佳管理公司中排名第五。在机构分析师和投资者的心目中,中国平安在A股上市,简直就是王者归来。直到2008年1月21日跌停前,机构对平安的盈利预期以及未来成长空间都保持着乐观,投资评级几乎都是“推荐”或者是“强烈推荐”。按照分析师的说法,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大背景下,保险、银行、资产管理三辆马车共同拉动平安业绩的高增长,更兼有海外投资并购的国际化发展潜力,是中长期投资价值的首选。

  然而,平安再融资方案的公布掀起了巨大波澜,一夜之间风云突变,带有强烈谴责情绪的媒体报道和评论铺天盖地而来。见风使舵的分析师立刻调整了投资建议,把投资评级降为“谨慎推荐”或者“减持”。也许到现在平安也不能完全理解,自己何以一时之间成为了口诛笔伐的对象?

  从宏观层面来看,春节前的A股市场上证指数虽然相距2007年10月创下的6200点的高点已有不小调整,南方雪灾也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一定损失,但是市场普遍认为维持牛市的基本因素没有发生改变,中国经济增长仍然可期。从微观层面来看,公司的基本面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海外并购扩张也曾得到市场的高度认同。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再融资谋求企业迅速发展是非常合理的,为什么市场会做出如此激烈的反应?是规模不妥?还是时机不对?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