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议价能力有限 中国制造受不了通胀(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0日 13:34 南方周末
食堂是完全自给自足,厂里规定每天6块5的伙食标准:早餐1块,中午和晚上各2块7毛5。这6块5里还包括食堂15个工人的共计1.65万元的月工资和董卓荣每月三四千元的利润——这是董卓荣承包以来最微利的一年。 这还是去年8月调整过的伙食标准,以前是每天5块5毛。尽管仍然是承包合同里的“一荤两素”,但董卓荣坦言“伙食标准调整仅几个月后,饭菜质量就又大大缩水了”。 “除了盐,所有东西都涨价了。”董卓荣和柴米油盐打了一辈子交道,也没见过2007年的物价如此“突飞猛进”。大米的价格(一袋100斤)几乎是一个星期涨两块,达到了150块/袋的高价;菜油的价格从去年8月份的每斤3块8涨到了三天前的7块6,正好翻了一倍;面粉的价格4个月内上涨了近50%,早餐的面包也相应缩水了一半。 现在,董卓荣每天要应付不少有意见的工人,董卓荣对于伙食差的现状毫不掩饰,“希望职工到厂里反映”。 赵建国的工资在2007年已经涨过两次:一次是底薪,从700块涨到了750块;一次是加班费,从每小时5块涨到了6块4毛6。两项合计,2007年的工资上涨了15%左右,但赵建国并不觉得手头宽裕,工资上涨终究跑不过物价上涨。 和要求增加休假的城里人不同,赵建国更希望加班,因为加班才能多挣钱。但春节以后,工厂进入了淡季,加班少了,“现在一个月一千二左右,旺季可以拿到一千四五。” 赵建国的老板亚力盛公司董事长李少锋考虑的不是加班,而是如何将工厂转移。这个在沙井发展了13年的生意人,如今却不得不考虑离开沙井。 从7个人的小作坊起家,李少锋历经磨难,但他认为2007年才是“最艰难的一年”。“营业额翻了一番,但利润率却不到2006年的1/3。” 2006年,亚力盛有员工1800人,当年的销售额2亿元,净利润率18%;2007年,员工人数翻了近一番达3500人,销售额4亿多元,但利润率仅为5%。 即使这份勉强及格的成绩单,李少锋也算欣慰了,“得来不易啊”。 持续着2004年以来的高涨势头,2007年,铜、锡、胶料等原材料的价格屡创新高,致使产品的原材料成本上涨了30%-40%;工人工资上涨使成本增加了10%;人民币升值又损失了6%。 在李少锋看来,制造业已经进入了“微利时代”。企业提高利润的方法不外乎两个:一是将企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方,二是改进技术、加强管理。然而,这两样对于当地制造业来说,无疑都需要经历一段阵痛期。 每天下午,亚力盛的厂门口总有大批的外来工等着面试,和许多招不到工人的工厂相比,李少锋显得轻松很多。就像一年前赵建国等着进厂时听说的一样,这家工厂的工资在当地还算有竞争力。“之所以有这个竞争力,是因为加强了管理,企业还有能力给工人增加点工资。” 然而,对于当地的许多工厂来说,招工已经是一个现实的难题。亚力盛所在的沙井第二工业区B区,这个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颇具规模的制造工业区已显颓势,不少厂房已经人去楼空,或转移,或倒闭。在沙井颇具名气的“隆腾科技计算机厂”,已于2007年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为便宜的越南。 或许这是整个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面临的难题。根据东莞台商协会的统计,2007年,仅东莞厚街镇的台资鞋厂就少了500家。 李少锋已经决定将工厂转移到梅州,沙井的厂区保留作为研发和物流中心。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