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本土化妆品品牌溃退内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5日 13:24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王荣 王慧 北京报道

  在三八妇女节期间的消费热潮中,去大型商场选购化妆品无疑是广大中国女性的重要活动之一。因此,没有人会比这些爱美的女士更加清楚,在中高端百货商场的化妆品专区里,几乎充斥着国外品牌,相反,面对着中高端如此大的市场蛋糕,本土化妆品的生产商却只能在一、二线城市的三流市场和三、四线城市活动。“稍微追求时尚的人都知道,在琳琅满目的国外化妆品牌面前,还有谁会选择国内化妆品呢?”在北京CBD上班的白领李女士如是说。

  占据高端

  女人的钱通常都好赚,对于化妆品市场尤其是中国的化妆品市场更是如此。据全球管理咨询和市场研究公司克莱恩对中国市场化妆品市场的研究显示,2006年全球化妆品销售额排名中,中国上升两位,超越了法国和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化妆品市场。目前,这一市场潜力仍在上升。

  面对如此诱人的市场,世界各大化妆品品牌自然蓄谋已久,期待在中国市场大赚一把。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更多的国外化妆品涌进中国市场,并在逐年递增。

  来自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显示,2006年进口化妆品总量为1.84万吨,同比上年增长20.51%但进口额为3.08万美元,同比上年增长27.93%。而当年中国市场的广义化妆品制造工业销售额同比增长仅12%左右。

  同时,化妆品销售额里中高档商场的化妆品专柜的销售占据着绝大优势。“这些专柜的销售的量少,但是它们却占据着化妆品销售额的大半江山,而这些专柜几乎全是国外化妆品的天下。”一位百货商场的老总如是说。

  可这丰盛的市场上却难觅本土品牌的身影。“自2006年开始,国外化妆品品牌将本土品牌‘驱逐’出高档百货商场趋势愈发明显。”一位长期从事化妆品行业观察的人士如是表示,而遭到驱逐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已经开始把高档百货商场是否拥有一线品牌,拥有多少,变成百货商场品位和档次的主要考量指标。

  冲击中低端

  无法在大蛋糕上分得一份的国内化妆品厂商只能将目光投向中低端市场,这一国外品牌暂时较少涉足的领域,但是,很明显,苟安中低端市场也并非易事。

  近年来,国际品牌通过对国内品牌的并购整合,不断向国内中低端市场渗透,加之虽然国内的化妆品生产企业约有5000余家,中小型化妆品企业占到化妆品企业的90%,市场份额却不到20%,规模比较大的也只有家化、隆力奇、雅倩等少数几家。因而,本土化妆品企业引以为傲和赖以为生的中低端市场渠道优势,正在加速消失。

  在众多知名的收购案件中,欧莱雅50天内整合小护士、闪电收购羽西,牢牢地稳固了进入中国7年来所打下的江山,这一行为一时间也被看成是,国际品牌进入中低端市场的冲锋号。此后,当大宝准备售出时,联合立华、美国强生等国际品牌大肆争夺也似乎证明人们此前的揣测。

  除了收购,与国内企业成立合资公司,也是外资品牌扩张的重要渠道之一,目前绝大部分化妆品在中国设有合资公司,这其中包括一直走高端的资生堂,自然也少不了欧莱雅集团。而一直追赶欧莱雅集团的雅芳,则采用直销、专营店等多条腿走路的方式,成为化妆品行业大众品牌的领导者之一。不过,通过并购控制中低端市场,国外品牌似乎更愿意。

  本土品牌亟待自救

  面对国外品牌垄断高端,并不断向中低端市场扩张的情况,本土品牌即便想抵抗但是“感觉”力不从心。

  目前,中国化妆品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科研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科学配方研制和开发仍处于仿效阶段。平均产值不足1000万元,超过5亿元人民币规模的民族品牌仅有北京大宝、重庆奥妮、上海家化等几家,难以形成有实力的集团竞争力。

  对于化妆品行业所需要的资本投入,本土品牌也难以满足。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日化品行业越来越表现出“资金实力型”特色。渠道建设的含金量越来越高,渠道结构日益复杂,品牌竞争越发激烈。

  然而,目前众多中小化妆品企业面临的就是资金困扰,对于前期大资金的投入犹豫不决。“它们更怕大投入换不来好效果,中途夭折。”广东省日化商会副秘书长谷俊还指出,目前的市场竞争涉及到销售整个环节的竞争,而中小企业往往因投入不到位,市场建设不及时,而市场反应不迅速,缺乏竞争力。

  “高端人才储备不足,难以在经营管理和营销方面奠定持续发展的良好框架。”也是业内人士所担心的。备受业内推重的本土品牌——上海家化的佰草集能够在中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在专业从事品牌管理咨询与研究的张兵武看来,就是在于重视品牌的塑造。“化妆品就是一种时尚。”张兵武认为,佰草集在打造品牌的时候,不仅重视提高产品质量,还请国外知名的设计公司和营销团队助阵。

  如今的化妆品行业的情景,本土化妆品生产商虽然百般不愿,但是面对来势汹汹的且实力明显高于自己的国外品牌,有人士建议,厂商们能做的或许只能在学习的基础上,突破化妆品科研投入不足、人才缺乏的发展等瓶颈,建立自己的消费群体。

  外资

  欧莱雅:高低端通吃

  本报记者 胡 钰 北京报道

  2008年3月4日欧莱雅宣布与国际瑞士三人公司达成协议,将收购后者拥有的巴黎创意美家50%的股份,从而实现全资拥有巴黎创意美家。被外界称为“品牌收购专家”的欧莱雅又成功将一个全球高端品牌纳入旗下。

  此前一个星期,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总裁盖保罗告诉记者,欧莱雅在中国10年的发展历程,最具挑战性的莫过于对小护士和羽西两大品牌的收购。在收购两大本土品牌4年后的2008年,欧莱雅在中国销售的产品中有95%都是在中国本土生产,其30%的增长率超出了中国市场平均水平的3倍,欧莱雅在中国化妆品市场的排名也从收购小护士前的排名第三升至第二。

  可以说,收购整合本土品牌已成为欧莱雅押宝中国市场的重要砝码。

  充实金字塔塔基

  “我们收购小护士品牌,是为了真正去加固我们品牌金字塔底层的大众化妆品部分。”盖保罗告诉记者,中国化妆品市场的消费水平还偏低,2007年中国人均购买欧莱雅的金额还不到1欧元,而发达国家的统计数字是其30倍。

  在欧莱雅宣布收购小护士的2003年,国内化妆品消费水平更低。当时欧莱雅凭借美宝莲占据了中国大众彩妆领域的第一,薇姿和理肤泉保证了药店专销的第一,兰蔻占住了高档化妆品的头把交椅,但唯独在大众护肤品这一市场难有建树。“按照正常的推理,收购自然成为了一个最快捷的方式。”盖保罗回忆起当年的收购时说,“小护士使欧莱雅产品系列得到完美补充,适应了欧莱雅集团各品牌销售迅速增长的需要。”

 [1] [2] [下一页]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