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东方既白北上(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2日 19:58 《第一财经周刊》

  “但是我们Know How。”苏敬轼的意思是,他与他的本土化团队知道该怎样做——因为他们拥有西式快餐的经营理念,又是吃着白米饭长大的,似乎“没有理由做不好”。

  2005年初至2007年10月,上海总共出现10家东方既白。相同的橘色主基调,相同的木制桌椅,相同的菜单,相同的90秒,相同的牛肉面。 >>

  东方既白希望用这种统一的橘色代表旭日东升,破云而出。因为它的名字是出自苏轼的《前赤壁赋》:“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这是一段描述客人吃且吃得尽兴的文字。

  东方既白依靠百胜强大的供货链和物流配送网,保证了每家店卖出的青菜都是当天送达当天烹制无需冷餐;而因温度变化易破的馄饨皮,也被保存在恒温的仓储中心和冷柜车中,并通过实验获得了一个最佳运送温度和时间。

  “即便是这样,还是有很多问题是我们之前从没遇到过的。”在苏敬轼看来,东方既白是百胜遭遇的一个挑战,而且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这些问题包括研发部门的某些创意因无法解决标准化而被迫放弃——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中国菜都能标准化,而留在东方既白菜单中的产品必须要做到不因时间、地点的改变而改变。

  百胜的产品研发部每年要为肯德基、必胜客推出几十种新品,然后根据新品的销售情况决定哪些能被永久保留。

  如今他们也要为东方既白贡献产品,但是衡量一个产品好坏不仅仅是从销售量上判断。

  位于徐家汇的东方既白美罗店店长王翱,每天中午和晚上必须往返在两层楼的餐厅中,妥善安排拥进门来的顾客。此外,他还要赶在员工收走餐盘前看清每桌食客剩了哪些食物。

  “如果一个女孩的汤盅里剩了许多汤,我就必须了解她是否满意汤的味道。”这是王翱和店内其他值班经理必须要完成的工作,顾客买了不一定会吃完,不吃完不一定是吃不下,也许是味道不妥,也可能有其他原因。像王翱一样的店长们每半个月或是每月将这些信息和销售数据反馈回研发部,研发部再根据这些信息,调整产品的配料和烹制方法,甚至是产品的去?留。

  2007年10月末,电视上出现第一支东方既白的广告,穿着橘色工作服的年轻人微笑着端出各种中式食物,轻快明亮的旁白宣告这是“以肯德基标准打造的中式快餐品牌”。

  “啊,原来和肯德基是一家呀。”住在徐家汇附近的广告销售专员施小姐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每周都在光顾的餐馆竟然是肯德基的兄弟,而仔细回顾了一些细节后她又说,“它们其实挺像的。”

  2005年,东方既白在创立之初没有借肯德基造势,是因为苏敬轼不知道能否将中餐标准化,而2007年末,他认为已经是时侯在每家东方既白门店的醒目位置,打上“肯德基标准”的字样。换句话说,大华社区的那家东方既白试营店,直到此时才在苏敬轼的心中落幕。

  2008年2月东方既白在上海地区的第11家分店开始营业,新店位于人民广场附近,工作日的午时,店堂内除了身着正装颈挂吊牌的公司人,还有带着小孩购物的年轻妈妈,取代一根根薯条的是一勺接一勺的米饭。还有出门逛逛的老年夫妻,相比两片面包夹着鸡肉沾点色拉酱,他们更容易明白糖醋小排和牛肉面是怎么回事。

  在2007年第三季度财报上,百胜中国地区同家店面销售额上涨11%,推动百胜全球同家店面销售额上涨7%。尽管财报里没有直接描述东方既白的数字,但在2008年初春,东方既白做出了北上扩张的决定。

  出现在北方的菜单和上海地区完全一样。苏敬轼说,东方既白的菜单在设计之初就不完全以江浙沪地区的口味为主,因为东方既白的目标是全国市场。

  东方既白用1年时间解决了一家店的中餐标准化问题,又耗时3年实现了其余10家店的标准化。对于这个年轻的中式快餐品牌而言,北上之举为其发展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肯德基每年开几十家店,东方既白3年只开了11家店。但肯德基是用了20年才在中国开了2000家店的——东方既白应该用不了那么久。”苏敬轼说。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