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本土车分道扬镳 吉利转型奇瑞合资比亚迪坚守(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8日 11:17 南方周末

  但李书福仍强烈地感觉到,吉利汽车并没有赢得尊严,还是被国人瞧不起。他认为,汽车有没有尊严就看价格,吉利汽车跟同类同档车相比,无论其营销能力多么强,价格就是标不上去。他承认,吉利的汽车质量与一流产品相比,确实存在差距。

  根据吉利内部提供的资料,李书福对2008年的吉利汽车并没有提太高的要求:销售底线达到24万辆,整车销售收入生存线目标是120亿元,总体利润生存线目标是3亿元。仅在2007年的基础上稍有提升。

  贾新光认为,“吉利产品要有尊严,并不是装几个像BMBS这样的设备就行了。汽车的安全性能涉及内容非常多,从安全带、刹车到安全气囊,从ABS到ESP,主动、被动安全配备都是消费者关心的。”他认为吉利要提高的是综合素质,资金、品牌、产品、技术、人才等各方面。尤其是转型以后,从低档产品转向竞争最为激烈的中档车系列,吉利更是需要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

  汽车是有文化内涵的产品,福特宣扬“活得精彩”,丰田追求娱乐精神,本田具有“梦想的力量”,而吉利呢?贾新光认为,恰恰缺乏独特的内涵,吉利仍旧是一个以销售见长的企业。

  转型不易

  “自主品牌的汽车,不管是吉利车还是奇瑞车,卖价都比不过洋品牌。消费者对中国自己造的汽车品牌不认同,对自主品牌也不是很信任。”李书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毫无疑问,中国是世界上最火热也是竞争最惨烈的汽车市场。根据腾讯汽车公布的数据,2007年汽车年销量达到879万辆,其中轿车市场销量472.66万辆,同比增长23.46%,继续保持全球第二大新车市场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的地位。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汽车巨头无不聚集中国,他们与本土实力最强的大型汽车集团联合起来,开发这个竞争已经白热化的大市场。

  吉利的竞争对手、同样走低价格路线、同样高举民族自主创新大旗介入汽车业的奇瑞汽车公司,在惨烈的竞争格局下,与吉利面临同样的处境。李书福的难题并不属于他一个人。

  去年,奇瑞汽车公司董事长尹同耀请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来给自己讲课,讲课的主题是“如何从跨国公司走向全球公司”。他对于王志乐提出的观点非常认同——“把价值链的若干环节进行外包,充分利用其他企业、其他国家的资源;或者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或并购其他企业,吸纳整合全球最优资源”。

  尹同耀首先放弃了低端产品,然后开始调整奇瑞汽车的产品结构,第三步就是采用王志乐的建议,和跨国巨头合资。他对王说:为了生存,我决不抱着民族品牌这块牌子不放,我们是企业,不管外界的评价如何,发展最重要。

  在国有大型汽车企业和跨国汽车巨头双重夹击之下,李书福和尹同耀本能地做出了同样一个决定:放弃低端市场。而奇瑞连民族品牌这面扛了多年的大旗也决定丢掉,决心步一汽集团、东风汽车等国有大型汽车集团的后尘,走合资的路子。

  中国民族品牌的汽车企业,便只剩下了吉利、力帆和比亚迪等寥寥数家。据腾讯汽车统计,2007年自主品牌轿车累计销量达到124.22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6%,均集中在中低档车和低档车领域集体混战。

  李书福明确告诉记者,他绝不会借别人的人才和技术来求发展。“把全世界最好的人都放在一起,你说是不是这个企业就办好了呢?奔驰、宝马、通用、丰田、本田都请过来了,就搞好了吗?是搞不好的。要自立才能成长。”他始终不愿抛弃自主创新、民族品牌这面大旗。

  王志乐认为,李书福选择的这条道路将异常艰难。因为他面对的是国有大型汽车企业和跨国汽车巨头的强强联手。吉利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滚动发展,以抵抗巨头们联手组成的市场进攻,几乎是不可能的。

  更何况吉利一直面临资金紧张的局面,而银行业对其支持又不够,这种情况下从低端往中低端转型,难度可想而知。贾新光提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高成本和高投入,对于失去造血功能的吉利来说,谈何容易。

  低价车果真没有出路?

  在整个采访的过程中,李书福都是漫不经心、若有所思。他说他现在亲力亲为的事情只有两件,一件就是人才的培养,另一件就是内部创新机制的建立。他认为这两个方面是没有任何外力可以借用的,只能靠自己一步一步去耕耘。“李书福是一个典型的浙商,敢说敢干,也很努力。可是现实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很残酷。”贾新光说。

  但同为民营汽车制造商的比亚迪公司掌门人王传福却对造低价车并不悲观,相反,他信心满满地宣布要超越丰田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公司。丰田当年赶超福特正是采取了本土化的创新方式——人与机器结合的丰田生产方式,而王传福对此心领神会,他亦采用人工与机器分解协同的半自动化生产方式,并自主开发所有模具和部分设备。

  也许正因为此,在经历了2003年到2005年连续3年亏损后,比亚迪汽车业务成功扭亏。2006年年报显示,比亚迪的汽车业务成功实现盈利1.16亿元。

  去年8月,王传福在深圳“口出狂言”,声称:到2015年,比亚迪将成为“中国第一”的乘用车产销企业;到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的乘用车产销企业。虽然不知道王传福是否能实现这一看似狂妄的目标,但他的模仿式创新举动实际上已经为中国汽车制造业提供了另一条可能的出路。

  果真如专家所说,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将抵抗不了外资巨头的进攻?事实上,当你看到廉价的神舟笔记本电脑和民营航空公司的活跃时,你会发现,中国这个全新的市场上处处可见匪夷所思的本土智慧。中国民营汽车制造商也未尝不能重演当年丰田击败福特的故事。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