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青岛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放量扩张(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6日 16:50 中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网

  二是企业与农户的产业化机制日趋凸现。许多地方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思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和完善了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一些龙头企业把基地和农户作为“第一生产车间”,通过公司(企业)加农户、契约加服务、服务加农户、科农工贸一体化等经营模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衔接起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

  三是区域特色初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植根于农村,就地取材,与农业、农村、农民密切结合。在半岛的许多地方,涌现出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业专业乡、专业村,形成了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及由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组成的特色经济板块。如莱阳龙大集团、东营市大王镇等特色农产品加工经济板块。

  四是向规模化、高档化、高科技方向发展。各地根据农副产品的资源优势发展加工业,创出了大批拳头产品;通过以拳头产品为龙头、资产为纽带的要素重组,走出了规模化经营的路子;一大批有一定规模、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相继崛起,如诸城外贸、烟台鲁花、沾化华安、山东凯银、东营利福德公司等;通过引进外资和先进设备,发展起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加工企业,产品档次和加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五是正在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加工产品体系。在市场驱动和政策引导下,农产品加工业立足多层次、多特色、多样化和“眼睛向外”发展,目前已涉及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皮革等十几个行业,在产品质量、档次、品种、功能等方面基本满足了市场需求。许多加工品品质优良,风味和工艺独特,享誉国内外,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

  二、农产品加工业融资现状

  从金融机构的设置来看,我国缺乏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服务的商业银行。虽然有专门为农业服务的农业银行,但是在县域经济中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纷纷“进城”,同时受利益驱动,各分支多追逐利税大的企业,对于规模小、效益相对差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置若罔闻。

  银行商业化经营机制客观上制约了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投入。当前,“稳健经营”是国家对各类商业银行降低坏账、呆账的主要方针,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对各个中小企业更加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加上农产品类企业的经营稳定性相对比较不稳定,使得银行认为对其贷款成本相对较高,虽然每一笔贷款对银行的成本较高,但同一笔贷款,银行更愿意做大企业、工商业企业相对高收益而低风险的贷款。

  融资成本高,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堪重负。企业在一个完整的贷款过程中一般需要支付资产评估费、抵押登记费、公正费等费用,三项费用合计大约为贷款额度的2.8‰-7.3‰;在申请贷款过程中的担保公司一般收费为标的的1.4%一3.5%,咨询等费用约0.3%;另外还有支付银行的贷款利息,银行对企业贷款的利率一般都会在利率政策范围内尽量上浮。贷款抵押财产评估登记的时效大多为一年,一年后无论贷款到期偿还后还是展期,都要重新进行评估和等级。过高的融资成本,使自身资金本来就不足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负担沉重。

  融资手续冗多,影响农产品加工企业及时使用。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依靠当地资源优势、经营规模小、经营品种少,直接面向市场组织生产,所以把握商机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非常重要。而银行对其贷款进行的审查、审批、发放,以及提供其他金融服务时手续繁多、时间冗长。这些都是违背时效性高、季节性强的农产品贷款需求的,由于常常贷款不能起到预期的作用,影响到企业及时使用,使企业错失发展时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