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一个小塑料袋厂的典型生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8日 00:57 财时网-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左维 韩雪

  河北的雄县被称为塑包印刷之乡。这里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包装印刷业生产销售基地,全县有重点包装印刷企业近2000家,机器设备万余台,3万多工人,年产塑料制品30多万吨,产值30亿元。

  黄栓柱的塑料厂与雄县共同经历了兴起到辉煌。

  1988年,20岁的黄栓柱高中刚毕业,就办起了塑料厂。当时工厂只有他和妹妹,一名工人,一台机器,他们生产的就是超市所用的塑料袋,他也是雄县第一批开办塑料制品企业的人之一。

  在上世纪80年代末,黄栓柱的年收入就不低于3万元了。

  直到1994年,黄栓柱结婚了,放弃了这个行业,他先后到珠海、顺德打工,由于压力大,在1996年又回到老家,重操旧业,依然生产超市所用的塑料袋。他四处借钱,终于凑够了11万元,置办了两台机器,雇了6个工人。除了停电、设备维修,黄栓柱工厂的机器就没有停过,一个月下来生产450万个塑料袋,每个袋子销售6分钱,他赚两厘。

  当时的雄县生产塑料袋的企业才十几家。

  1998年的看似遥远的亚洲金融危机,同样触动雄县企业的神经,当时他从韩国三星石化公司进口的聚乙烯,由1996年11000元一吨降到最低4850元一吨。就这样,黄栓柱在1998年开始入不敷出。在亏损中,黄栓柱反省。他在电视上看到,一只死去的猴子被解剖后,发现是因为误吞塑料袋而致死,他深感这个行业发展前途渺茫,便有了转型的念头。

  1999年,黄栓柱转型生产工业用塑料,超市用的塑料袋业务只占总体的10%。现在每月净利润又达到2万元以上。厂子的规模也扩大了,有近20名工人,4台设备。

  “生产塑料袋是给社会生产垃圾的行业。限塑令出来晚了6年!”黄栓柱坦言,“在2002年,北京就有条例出台,小于3.5丝(一丝等于10微米)薄膜塑料袋不能进入北京市场,当时各大商场就改用40微米的塑料袋。其实,在当时就应该禁止提供免费塑料袋。”

  黄栓柱称,现在生产塑料袋的企业多数为小作坊式的加工,产值占雄县经济总量的20%。这些小企业只能面临着倒闭或是转型。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