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石油储备提速解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0日 21:11 财时网-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左维

  在火热的油价下,中国的古语:“有备无患”用在此刻中国的石油储备制度上更是合时合宜。按照原有国家石油石化企业用于生产的周转性库存计算,石油只能最多维持21天,这显然不够。

  从1993年开始酝酿,到2003年正式批准,中国的石油储备工作前期工作一共用了10年的时间。但是直到去年12月才开始成立国家石油储备中心,第一批石油储备基地的四个基地中也只有镇海和舟山开始注油。而第二批第三批名单,至今仍未露面。

  90天使用量是国际公认的一个储备量。而我国每年消耗大约3.6亿吨,石油储备储存大概需要9000万吨,约等于6亿多桶。庞大的数量需求对应下,我国第一批石油储备基地的注油才刚刚开始。

  在去年12月18日,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成立。国家石油储备中心职能并不明确,目前所公开的仅仅是该机构的宗旨,而对于机构的职能和角色定位还不够清晰。比如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是否需要盈利,可动用资金的规模、来源等等。

  现在能源储备中心挂靠在国家发改委下面,还没有成立独立的部门,体制和法律的不健全会对实际工作开展造成一定影响。

  没有规范的法律法规是中国石油储备基地建立的掣肘之一。所以作为石油储备体系健全的一个标志,《国家石油储备管理条例》何时出台就是人们倍加关注问题。据了解,目前国家发改委起草的《中国石油储备管理条例》已经进入最后阶段。

  而据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徐锭明日前表示,《能源法》的起草工作已经基本结束,目前初稿正下发到各民营油企征求意见。7日,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在上海也曾表示,高油价将使得《能源法》的制订和出台时间加快。

  “不论是管理制度还是实际措施,中国的石油储备要想真正的完备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韩学功说。但是,油价的暴涨也许会缩短这个过程的时间。

  1973年的石油危机,油价暴涨,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各国纷纷开始经济转型。其中美国、日本及欧盟国家等石油进口国的能源忧患意识日盛。在1975年,日本和美国相继出台了关于能源政策和节约的法案。

  而美国前总统福特签署的《能源政策和储备法》,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决定建立战略石油储备。

  各国储备体制各有不同。美国实行自由市场型,石油储备主体是政府战略储备,对于民间储备,虽然有一些优惠政策和存放服务,但没有任何资金支持,也不进行管理。日本是政府导向,储备主要由政府进行,但也严格规定每一个石油商都有一定储备额度,没有完成的要被罚款。

  透过时间,中国可以窥见美国、日本的变革路径。“虽然各国对石油依存度不一样,但是它们在石油战略储备上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韩学功说。■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