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企借道险商 天茂模式途未卜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0日 20:51 财时网-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崔帆 天茂集团期望借路国华人寿整合医疗资源的新尝试,极易受业界、政策、市场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其盈利成效与否前途未卜 历时三年筹备的国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华人寿”)终于开业了。 经过股东变更风波后,旗下拥有多家制药企业和医药商业公司的天茂集团(000627.SZ)成为了国华人寿的第一大股东,同时也让国华人寿成为2004年同批获准筹备的近20家保险公司中最后一家开业的寿险公司,这意味着保监会始于2004年保险公司大扩容的政策基本收官。 据悉,国华人寿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是在5年内增资至25亿元,首先筹建北京、山东、浙江三地的分公司,而健康险业务将成为其最大的特色产品。 天茂集团控股国华人寿就是希望未来整合医疗卫生行业的客户资源以及经验,谋划建立一种新型的保险公司与医院之间的合作关系,包括计划投资控股医疗机构,打造天茂集团新的盈利模式。 实际上,这种盈利模式极易受业界、政策、市场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天茂集团可从中收到多少成效,尚待市场验证。 “另类”天茂 2007年11月26日,国华人寿高调在上海开业。 《财经时报》从保监会了解到,国华人寿之所以能在“难产”的最后关头逃过一劫,原因是天茂集团关键时刻的出手挽救。 实际上,自2004年7月国华人寿获准筹建后,仅一年半的时间,国华人寿便向保监会提交了完成筹建的验收申请。 彼时,国华人寿股东有刚从索罗斯基金融得2500万美元的中国新华航空、扬子江投资控股和湖北地龙实业集团等5家,这5家股东各自控股20%。 然而,随后的国华人寿突然间音讯全无,“公司原发起股东的名单中,唱主角的是民营资本,也正是因为这点,埋下了公司差点‘难产’的种子,因为一味逐利的民营资本家与抱有长期经营理念的管理层产生诸多分歧。”一位参与国华人寿筹备的知情人士透露。 直到2007年5月22日,天茂集团的一则公告把国华人寿拉回业界的视线。 天茂集团公告称,公司以现金认购国华人寿发起股份5997万元,占国华人寿拟定资本的19.99%,国华人寿筹备组承诺确保天茂集团为国华人寿第一大发起人股东。 同样是这则公告,让业界开始关注天茂集团。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天茂集团的主要经营范围包括医药原料药、医用氧气、大容量注射剂、外用药的生产与销售,以及化工产品的经营和销售。这在国内现有全部寿险公司中是绝无仅有的。 随着天茂集团控股国华人寿,自然开始进一步寻求管理上的话语权。根据保监会的批复,天茂集团的副董事长、总经理付永进出任了国华人寿总经理,公司董秘柳俊涛出任国华人寿监事长。 如意算盘 自从天茂集团宣布成为国华人寿的第一大发起人股东后,业内外对于天茂集团之举颇为费解。 根据保监会核准,国华人寿的业务范围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各类人身保险业务,以及上述业务的再保险等等。 而一家主营医药、化工的上市公司为什么会对一家新兴的寿险公司感兴趣?天茂集团控股国华人寿是否是因为随波逐流在资本市场“玩票”?参与发起成立寿险公司是否是为了今后溢价转让寿险牌照套利? 这一连串的疑问,直至国华人寿开业仪式上才被董事长乔林揭开神秘的面纱,“公司会把健康险业务作为发展的重点,并建立一种新型的保险公司与医院之间的合作模式。一方面将来投资控股医疗机构;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天茂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客户资源以及经验,增加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机会。” 而天茂集团一高层人士则向《财经时报》坦言,“参股国华人寿的真正意图,是2008年国内将出现医疗体制改革和医药行业并购重组的高潮,为此公司希望通过参股保险机构,打造新的盈利模式,进一步强化现有医药资源的生存战略,并寄望于借此试水金融业淘金。” 通过分析天茂集团2006年年报发现,公司化工行业的营业收入为3.3亿元,医药行业的营业收入为2.3亿元,虽然医药业务的营业收入相比之下稍有逊色,但两大业务贡献的利润却不分伯仲,分别是4270.2万元和4243.3万元。 由此可见,两大业务都是天茂集团的支柱产业。这意味着,一旦其中任何一项业务出现危机,都将大幅影响公司的业绩。 前途未卜 天茂集团期望借路国华人寿整合医疗资源强化自身地位这种的新尝试,似乎极易受业界、政策、市场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能收到多少成效,尚待市场验证。 单就国内的寿险市场而言,目前仍是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太平洋寿险、新华人寿和泰康人寿瓜分天下的局面,这五家公司占据了寿险市场85%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他近50加家寿险想分得1%的份额则难上加难,国华人寿这家新成立的寿险公司要想从中分得一杯羹并非易事,首先需面对同业“拼杀”的考验。 此外,天茂集团在整合医疗资源的过程中还将面临如何处理保险公司、医药企业、医院及被保险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日前,根据英国最大健康险公司保柏集团日前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在中国的健康险服务中,保险公司在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是被动的,医疗服务质量和保险公司没有关系,保险公司也无法掌控其中的风险和客户的满意度。而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需要平衡保险公司、医院、药企和被保险人各方面的利益,否则容易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而最直接影响天茂集团这条产业链盈利效果的是政策因素。 按照《保险法》规定,国家尚不允许保险资金投资保险以外的行业。这意味着,监管部门并未开启保险公司参股医疗机构的闸门,而这也将击碎了国华人寿董事长乔林期望的“参股医疗机构”的梦想。 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导致国内寿险公司的健康险业务利润微薄,一家人寿保险公司人士透露,“因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之间没有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健康险的赔付率已经从前两年的30%左右,上升到近年的60%-90%,已经超过70%的盈亏临界点,某些项目单项最高的赔付率曾高达100%。” 同时,《财经时报》还从卫生部、发改委等监管部门获悉,今年一季度将有一项关于医疗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在北京、上海等地医院试点,即采用医药分离的管理体制,病人去医院看病,医院不出售药品。 一旦试点成功并得到推广,则将彻底阻断天茂集团的盈利模式,公司寄予厚望打造的医药资源生存战略将是空想。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