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燃料油冬天来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4日 01:54 财经时报

  11月的上海,天气不算太冷,可是不少上海工厂的老板已经感觉到冬天的寒意提前来临。

  此时,上海中石化燃料油销售公司里的电话响个不停,一个个业务员不停的交换接听着手机和座机。

  “都是要油的。”业务员张灵(化名)头也不抬地对《财经时报》记者说,“但是我们也没油了。”他说完又回头接起另一个电话。“可以给你工厂发一些货,但不能超过500吨,我还要保证别的客户用量。”另一个业务员正半调侃的对客户说,“您也不看看,国际油价都过95美金了,现在一天一个价,明天还得涨。”他说的国际油价是WTI原油(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的隔夜最新报价,而他正在交易的是180CST,这是重油的一种通用牌号,石油的副产品。

  尴尬的垄断

  国内的很多消费者对中国的两大石油集团,中石油和中石化往往很多抱怨,认为两大集团是依靠国家给予的垄断地位谋取暴利,是与民争财。其实这个观点并不完全正确。

  以前国产原油可以满足两大集团的炼油需要,不需要大量进口原油,即使进口

原油价格也不会太高,两大集团的利润率的确很高。但是近几年国内需求越来越大,国产原油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而国际油价也高高在上,丝毫没有下来的意思,两大集团的炼油厂为了保证国内的成品油需求,不但不能出口成品油赚取利润,反而要进口高价油来满足国内市场。所以大部分时期炼油厂都是亏损经营的,虽然在开采原油上两大集团仍然有不错的利润可以补贴亏损,但是集团内各公司都是财务独立核算的,因此这几年的炼油厂大都是哀声怨道,炼多少油就亏多少。

  很多老资格的油商都知道,中国的石油价格是不和国际石油价格接轨的。

  中国境内开采的原油,每桶的成本通常只有十几美金,而境外采购的原油,通常也不是按照纽交所,伦敦交易所的价格采购,而是参照一些地区经济体的报价,这些报价通常比两大交易所的油价要低很多。因此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国内的单位油品价格低于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同比价格。

  而为了保证中国工农行业的健康发展,中国对成品油价格是严格控制的,价格由国家发改委统一颁布。

  重油作为石油的副产品,又是传统能源中份额巨大的一项,其价格受石油价格的影响很大,波动虽然不像石油价格灵敏,仍然难以预测,尤其中长期的可预见性很差。

  在石油价格平稳运行时期,这种情况还不明显,一旦石油价格上窜下跳,重油的消费行业不免大吃苦头。

  上世纪的石油危机,油价高企带动重油价格飙升,而大部分的西方工业国家都长期以廉价重油作为主要工业能源,一时间整个西方工业体系受到巨大冲击,大量工厂倒闭停产。危机过后,西方国家痛定思痛,大量改造重油锅炉,以多种能源混合使用代替单一的重油燃料,现在已经大大减少了对重油燃料的依赖程度。

  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的需求量下降后,重油价格随石油价格回落,但是很快,这个接力棒又被二线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接了过来,尤其是中国。

  沿海的南中国地区,发展速度虽然很快,却面临天生的资源贫乏,而北中国地区和内地的资源,又受限于当时国内较不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难以及时满足需要,于是,廉价好用并且海运方便的重油遇上了正处于发育期的改革开放中国,双方一拍即合,而随后很长一个时期内,重油在国内工业能源消费量中的比重每日俱增。

  暗流涌动

  从10月开始,国际油价已经暗流涌动了,经过一年多时间在55~70美金的价格区间的盘整,10月11日,石油价格突破了81.90美金的上轨,此后一路上扬,10月26日,再次突破90美金。

  出于稳定的考虑,国家发改委在此时选择了在成品油价格上按兵不动,当十七大结束后,国际油价已经稳稳站在90美金上方,高油价使得国内的油厂亏损巨大,大多数油厂因为采购成本太高而成品油销售价格太低而减产或停产。而有经验的油商和一些大型工厂用户,早都明白未来的价格上调已经是势不可挡,他们也趁此机会尽可能多的囤积油品,这进一步的造成了国内油品的短缺,南方很多城市再次出现了油品供应紧张。

  11月1日零点,发改委下达通知,汽柴油批发价格每吨各上涨500元。但是这并没有给炼油厂带去多大希望,据业内人士的分析,调整后的成品油销售价格倒算成本相当于原油在80美金左右,距离目前的原油95美金区间显然还有很大的距离,油厂炼油仍然是亏本买卖,难以调动油厂开工的积极性,不开工就没有重油,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市场才会出现文章开头那一幕。

  单就重油市场分析,目前,新加坡市场的180CST已经到达523美金,这个价格按照进口计算大约是4800~5100元人民币的成本,而目前国内的180CST仅仅在3600~3800元左右,显然进口重油无利可图还要大大亏损。新加坡重油市场是南中国地区的重油主要来源之一,价格严重倒挂造成的后果就是南方的用户大量改为采购国内的重油,即使很多国产重油品质和功率上要差一些,但流通和终端用户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转向国内渠道。这又大大加剧了国内重油需求压力。

  一边是国内油厂大量亏损减产,一边是终端用户对国产油的蜂拥而上,国内的重油市场面临艰难又尴尬的长冬。

  寒冬效应正在显现

  最大的重油消费行业——电力行业已经明显收缩其在重油方面的使用。

  近两年,基本已经没有新的燃油电厂上马,老的电厂面对惊人的亏损也慢慢转向水能,风能,热能,天然气甚至回归到烧煤发电。一些很难进行突击改造的电厂,如深南电,纷纷改变原来财大气粗的做法,改用一些国内的混调油来降低成本,即使如此,亏损仍然是惊人的。

  据调查,在南方一些发达地区,国有电厂已经不再是被油商追捧的优质大客户,原因很简单,电厂现在欠账时间长,欠款金额大,贸易商也要考虑经济效益。

  重油市场越来越小,一些大型轻工企业,只要是新厂基本不会考虑使用重油,老厂也要绞尽脑汁改用新能源。国内最大的玻璃企业福耀玻璃,在海南的新生产线虽然拥有便利的水运条件,还是毅然采用了天然气作为能源,而其在内蒙古的老生产线,也即将改用天然气作为燃料。

  “重油价格太难把握。”大多数工厂的负责人都对此深有体会。

  而一些外资企业,除了感觉到重油太高外,也在私底下表示,现在国内的政府官员对各地企业的环保排放指数越来越重视,控制越来越严格。燃烧重油污染还是厉害,不如改用电能或者天然气,既节约了成本,又和地方政府搞好了关系,何乐而不为。

  国内的重油市场不断萎缩已经是事实,也许,这又是一条老路,走的是发达西方工业国家产业换代的老路。-(本文由上海沃金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重油操盘手王理昂独家提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

  重油

  重油,也叫燃料油,但只能指代狭义范围的燃料油。重油顾名思义,是炼油产品中比较“重”的油,相对于汽柴煤油来说,重油密度较大,颜色通常发黑,在分馏过程中,处于“链条末端”。

  重油在炼油产业链中位于末端,实际上炼油厂也并不依靠重油来赚取利润,赚钱的是成品油部分,也就是汽、柴、煤油,重油往往只是作为副产品出售,但正因为如此,重油的产量也受限于成品油的提炼数量,当油厂认为采购石油提炼后的成品油价格无利可图,往往会停产或者减产,此时重油产量肯定也受影响下降。-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