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汽车新能源政策转向 非粮作物成投资热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9日 11:18 财时网

  作者: 刘霞

  “在中国,一个以石油为主的汽车燃料结构,向以节能和环保为目标的车用能源多元化转化的总体路线图正在逐步形成。”前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如此表示

  就在中国的生物燃油项目因为玉米等原料价格上涨而被政府叫停一年后,以非粮食作物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作为其替代品即将走入人们的视野。

  中国第一家木薯乙醇加工厂将于12月26日正式投入运营,次日起,以木薯为原料的车用乙醇汽油将在该项目所在地广西省南宁市大面积推广使用,届时南宁市所有加油站禁止销售普通汽油,2008年2月底,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替代其他汽油。

  与此同时,在政策支持以及市场巨大商机的驱使下,大小能源企业纷纷加入新一轮争夺新能源市场的游戏中,而这次新能源的主角则是可替代玉米和棕榈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的作物——木薯、甜高粱等非粮食作物。

  投资者热捧

  在广西北海市合浦工业园区里,一个占地550亩、年产能达20万吨的燃料乙醇生产基地正进入生产设备安装倒计时阶段。再过50多天,距北海市200公里以外的南宁市,90多万辆

机动车将喝上从北海生产基地流出去的生物燃料。

  “在这个国内首个非粮燃料乙醇项目上,中粮集团预计总投资约14.6亿元人民币,其中马上投产的一期投资总额7.5亿元。”中粮集团生化能源事业部负责人告诉《财经时报》。据他介绍,该项目第一期建设20万吨燃料乙醇生产装置,第二期建设5万吨乙醇胺生产装置,预计整个建设期为3年。

  布局非粮生物燃料项目,中粮集团并非一时脑热。以乙醇等替代能源为代表的能源供应多元化战略已成为中国能源政策的方向,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可再生能源法》预示着燃料乙醇作为再生能源将成为政府重点推广的新型能源。而由于燃料乙醇传统原料玉米由过剩变为稀缺资源,巨大的市场需求迫使政府和企业开发新的生产原料。

  资料显示,一般技术条件下,3.3吨玉米可制造1吨燃料乙醇,生产同样重量的燃料乙醇分别需要7吨左右的木薯、10吨红薯、15吨—16吨的甜高粱,从生产潜力看,木薯是目前替代粮食生产乙醇最现实可行的原料。木薯目前主要在广西、海南、云南和广东省种植,其中广西是中国木薯生产的第一大省。据统计,去年广西木薯种植面积600万亩、总产值近800万吨,均占全国总量70%以上。

  发展以非粮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产业是中粮集团农产品加工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中粮集团新能源的第一个生产基地因此选在了广西。在资本市场,传统能源价格飙升的背景下,中粮的非粮燃料项目得到了投资者的支持,今年3月中粮控股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时,通过IPO募集资金近26亿港元,其核心主业即生物燃料。

  政策转向

  11月初,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已经摸高至94美元/桶的高位。随着石油资源紧张和原油价格屡创新高,“在中国,一个以石油为主的汽车燃料结构,向以节能和环保为目标的车用能源多元化转化的总体路线图正在逐步形成。”前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如此表示。

  事实上,从2000年起,中国便开始了可再生生物能源的开发,当时乙醇是最被看好的可再生替代能源。

  2001年,旨在消化“陈化粮”的生物液体燃料项目进入国家产业经济体系,并迅速发展。由国家投资50多亿元,批准全国建立4个以消化“陈化粮”为主要目标的燃料乙醇企业,总生产能力达100多万吨,并在第二年全国的9个省市启动了车用乙醇汽油试点工作。车用乙醇汽油开始推广,至2006年已经掀起一股新能源热潮。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各地对乙醇汽油的需求量不断加大,陈化粮逐步消耗殆尽。而国际市场,因为粮食乙醇的需求量加大,带动玉米价格节节攀升,玉米燃料乙醇面临“人车争粮”的尴尬窘境。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玉米价格上涨15%,中国玉米主要生产地之一的吉林,每吨玉米的价格已经由2005年初不到1000元上升到今年的1500元左右。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