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山东农业劳动力结构失衡问题不容忽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7日 17:13 国家统计局网站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然而长期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农业比较效益低,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一些青壮年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或从事非农产业,农业劳动力面临年龄老化、文化素质降低等结构失衡的危险,对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为此,山东调查总队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全省农村劳动力流失状况及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

  一、农业劳动力现状和结构失衡特点

  (一)农业劳动力呈减少态势,女性占据主要地位。据调查,到2006年底,山东乡村劳动力3800.32万人,比上年减少18.09万人,减0.5%。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为2011.82万人,比上年减少34.11万人,减1.7%;与2000年相比减少450.80万人,减18.3%。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52.9%,下降14.8个百分点。在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中,女性劳动力占57.6%,比2003年提高2.9个百分点。而农户乡外务工的劳动力中,男性占65.8%,女性占33.8%。

  (二)青壮年劳动力比重下降,中老年是主体。2006年,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中, 30岁以下的劳动力仅占13.6%,比2003年下降3.7个百分点;46岁以上的占48.5%,比2003年提高4.2个百分点;而农户乡外务工的劳动力中,30岁以下的占71.8%,46岁以上的占7.2%。

  (三)知识型人才流失严重,劳动力文化素质提高缓慢。2006年,农林牧渔业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数占32.5%,初中及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占65.3%,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占2.2%。其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虽然提升,但与乡外务工劳动力文化程度相比存有较大差异。乡外务工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数占7.6%,初中及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占82.7%,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占9.7%。

  从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来看,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0年,低于非农产业1.6年;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仅占11.3%,与乡外务工劳动力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占42.0%的比重相比差30.7个百分点。

  二、农业劳动力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1、比较效益影响。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激励因素已经消耗殆尽,尽管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农业的种植效益明显提高,国家又取消了农业税、提留款,但相对于二、三产业而言,农业生产投入大、产出小,效益较低仍是不争的现实,青壮年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基本丧失,市场经济规律促使素质较高、拥有年龄优势的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走向城市寻求发展空间,获取较高劳动报酬。

  2、国家政策影响。由于国家和地方基础设施投入长期向城市倾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青年劳动力更愿意选择到城市务工,分享城市较好的教育、医疗、交通、服务等社会资源,提高

生活质量

  3、家庭负担影响。农村家庭费用开支主要是子女上学、婚嫁和建房三大项。从2006年调查数据来看,农村居民人均用于居住和文化教育娱乐方面的支出为956.89元,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达到30.4%。在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0亩的情况下,农民仅靠土地经营难以支付如此大额支出,只有靠外出打工才能得以支撑。

  4、城市生活诱惑。一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受城市多彩生活和便利舒适条件的诱惑,把“跳出农门,跨进城门”作为目标,以各种方式外出打工或经商,从而脱离农业生产。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举家外出的户数比上年增加15.9%。

  三、农业劳动力结构失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新农村建设所需人才面临危机,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人员出现了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的人口结构,由于留守农村靠土地为生的农民文化层次不高,对政府倡导的新技术认知认同程度差,接受新生事物难,这不仅影响了农业科学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导致农业生产条件得不到改善,农业生产环境进一步恶化,最终可能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难以完成。

  2、农村土地投入和耕地管护力度减弱,土地粗放经营现象有所抬头

  绝大多数在外务工人员虽没有放弃在家乡承包的土地,但又无法正常经营,土地投入和耕地管护力度减弱,导致土地粗放经营,广种薄收,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效益产出得不到充分有效发挥。而因举家外出被转移经营的土地由于流转期限短,容易造成投入少、管理少的掠夺式经营。

  3、留守老人精神孤独、留守子女存在教育缺陷

  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不断外出,农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中老年劳动力,不少甚至算得上是弱势群体。青壮力劳动力的外出不仅给老人们留下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留下了精神上的孤独,还留下未成年的子女。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监护人或根本无监护人,这一部分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凸现出来。一是老人由于文化素质低,缺乏教育能力。二是留守子女心理易产生自卑感。

  4、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和谐农村建设

  一方面,随着大批青年农民外出打工,他们对婚姻有了重新的认识,因打工造成的两地分居和双方地位的落差,使传统婚姻基础受到强烈冲击。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村女青年外出务工后,增长了见识,转变了观念,把定居城市作为奋斗的目标,不愿意在农村成家立业,从而导致留守农村的男女青年比例严重失调,一些大龄农村男青年求偶更加困难,婚姻问题也越来越难以解决。农村家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和谐农村的构建。

  四、建议与对策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或经商,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针对这一情况,如何化解矛盾,既有利于劳务输出,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又能促进农业生产。

  1、进一步完善农村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推进农村土地有偿流转,将人口流动与农村土地流转相结合,发展适度农业规模化经营,推进

农业产业化进程。

  2、加强留守劳动力培训。要结合农村留守劳动力的实际,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培育有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使每位留守劳动力真正掌握1―2门适用技术,实现农村留守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变,弥补当前农村技术、劳力的不足。

  3、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做好新村规划的基础上,走城乡一体化道路,搞好农村道路、治水、

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吸引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留守农村,扎根农村。

  (来源: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