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银河股份探路券商重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8日 17:24 中国经营报
2005年就在工商注册中成为国内首家获准冠名为“金融控股”公司的银河金融控股公司(以下简称“银河金控”),至今似乎仍然徒有其名。知情人士表示,为重组银河股份而生的银河金控,在银河股份公开上市指日可待的时候,完成既定使命就可谓功成名就,其他探索择机再议。 据悉,银河股份重组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今年上半年,银河股份已成功化解100多亿元历史债务中的一半以上,其余债权人在年底前都有望得到清偿。目前,银河股份各相关方都希望银河可以尽快上市。 汇金妙笔? 2005年8月8日,银河金控因原银河证券重组而应运而生,并经国务院银河证券改革专题小组批准,冠名“金融控股公司”。目前,银河金控旗下除了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银河股份),还有银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银河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以及银河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综合经营雏形初具。 据了解,银河金控方面有意将金控业务做实,探索金融控股的成功模式。但有关人士认为,银河金控的当务之急是全力以赴地完成银河股份的重组和上市工作,其金融控股的发展,是下一步的事。分析人士认为,汇金所能运用的资源相当丰富,到底银河金控如何发展定位,可能要等新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成立后才能最后确定。 曾有债权人表示,相比当时的券业危机而言,银河股份的重组体现了独特的路径选择和商业智慧:以收购形式直接参与重组,100多亿元债务有惊无险地化解于无形,5000多员工得以妥善安置,客户保证金没有流失,重组后仅今年上半年就有70亿元的营收,经纪和投行业务直逼中信。 事实上,汇金的重组思路有迹可循,其关键是给予流动性支持。2005年8月,银河金控成立,数月后承担对银河股份的注资使命。当年12月,筹建银河股份的报告得到证监会的批复。但真正棘手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其中债务的处置和最终的收购价格成为争议焦点,重组一波三折。期间甚至有人提出,汇金索性放弃这个烫手山芋,任其破产。因为虽然有了国务院批准的大方案,但具体执行起来,还有很多细节都关乎成败,期间利益的妥协与平衡就显得至关重要。董事长由谁担任、员工接收多少、债务问题如何解决,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不欢而散。 2006年9月中旬,一个重要决定的通过使得一系列债务问题得以迎刃而解:由银河投资公司出资20亿元,购买银河金控在银河股份中的20亿股的投资收益权,用于解决银河投资的债务问题。 如果没有这一用未来收益解决当前债务的方案出台,银河证券今天的命运不知是什么样子。 银河股份探路 注资并不能一劳永逸,之后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与重塑,是一系列的讨价还价与相互妥协。从董事会、监视会的改组到制度的建设以及风险的控制,不一而足。 期间股东与管理层的冲突和争议此起彼伏。“不过主要都集中在费用和风险问题上。”知情人士透露。“比如自营规模,经营者往往希望企业可以不断壮大,但股东则未必情愿。如果决定扩张,到底什么样的价钱收购才算合理?” 人员流失带来的薪酬问题也是一例。“提高薪酬水平的标准是什么,与外资拉平吗?如果不能与之齐头并进,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水平是合理的?” “类似的问题很多,很难有一个泾渭分明的是非标准,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而在实践中,大家则要通过不断的讨价还价寻求平衡。”一位资深投资银行家表示,券商在经历了一轮生死劫难之后,是否能够焕然新生,仍需拭目以待。“人们总是习惯于拿机制说事,但事实证明,即使那些机制灵活的合资的、地方的、民营的券商,在上一轮危机中也鲜有幸免于难者。其背后的制度性原因值得反思。” 到底什么样的机制才能使公司治理达到长治久安?银河股份的探索或许也是求解之路。 链接: 2005年6月,银河证券公司正式发布了中央汇金公司重组银河证券的消息,这是继当年央行宣布给予申银万国和华安两家证券公司再贷款之后,又一个政府拯救券商的重磅行动。据证券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04年,因受市场行情及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扣减资产减值损失后,当年114家证券公司实现利润总额-149.93亿元,处于全行业亏损状态。曾经的行业龙头银河证券也难以幸免。 重组前的老银河不良资产数目巨大,一个未经证实的说法是当时的“窟窿”高达130亿元,银河证券濒危。但由于它是国有独资企业(财政部全额出资),所以最终决定由汇金出面施以援手。 中国经营报记者:温秀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