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东北大豆亟待拯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8日 10:12 人民网-市场报

  记者 方世璞

  黑龙江黑河地区遭受旱灾的大豆农田。

  白文山 摄

  东北大豆的收成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城乡家庭的“菜篮子”。今年, 东北大豆种植面积减少,又遭遇了50年不遇的特大旱情,产量下降、农户歉收几成定局,也给大豆市场未来的走势增加了新的不确定因素。

  “时过八九,估仓看豆。”然而近些日子,我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东中部地区遭遇了50年不遇的大旱,50多天滴雨未落。三江平原上豆枯叶黄,满地旱象。

  大豆是影响国计民生乃至世界粮食市场的重点农作物,芝加哥谷物交易所和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交易行情,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东北大豆的生长状况、产销动态、市场行情,也直接关系到着中国老百姓的“菜篮子”和成千上万豆农的收益。

  最近,《市场报》记者就东北大豆的灾情,分别采访了东北大豆产区的农民,种植协会会长,乡镇干部和相关行业的专家。

  豆农歉收几成定局

  8月2日下午,《市场报》记者来到黑龙江望奎县。莲花镇的种豆大户朱景斌告诉记者:“眼下旱情非常严重,如果再有两周不下雨,将有彻底绝收的危险。”另一大户孙奎也忧心忡忡地表示,他今年种的大豆已比往年有所减少,但没想到还是遇上了大旱,歉收将不可避免。望奎县东郊乡乡长满朝君告诉记者,今年,他们这里农民的种豆面积少了近一半。据他测算,好地每亩最多的产量能达到50公斤就不错了(约为正常年景产量的一半左右),减产趋势明显。

  8月4日下午,黑龙江黑河地区的种豆大户扈广军向《市场报》记者介绍,他们那里已经50多天没有下雨了,大豆株长已经从50公分高,干枯萎缩成20公分的矮棵子,真叫人难受。一些高岗地更是已经绝收。扈广军说:“今年大豆苗前期生长不错,但豆苗结荚时却遭遇大旱,每天高温达30多摄氏度;我们已用上了20多套抗旱设备,也不顶用。”黑河地区农民大豆协会副会长白文山通过《市场报》记者呼吁,他们去年就遭受旱灾,今年又再遇大旱。一些豆农的生活来源、孩子的学费遇到困难,大多数农民都无法还上借银行的农业贷款。他希望国家有关部门想想办法,帮助种豆农民度过难关。

  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黑龙江的大豆播种面积约为5415万亩,比2006年的5915万亩减少500万亩。而眼下黑龙江中东部地区遭遇的这场大旱,使大豆产量下降,农户歉收几成定局。

  种植成本增加导致减产

  最近,大连商品交易所组织专家进行的调查显示,随着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的提高,具有“非转基因”、“高蛋白”等特点的东北食用大豆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扩大,消费热度也在逐渐升温。

  东北大豆主要销往日本、韩国和我国南方地区,价格也远高于一般大豆。一些专家指出,随着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大豆加工企业对高蛋白大豆原料的争夺也日益激烈。目前,东北的高蛋白大豆产量满足现有需求已经力不从心,随着加工企业的增加,必然会导致价格进一步上扬。

  然而,《市场报》记者调查发现,东北农民对种植大豆似乎并不“感冒”。

  一些豆民反映,他们种植大豆入不敷出,收益甚至低于种植玉米。大连商品交易所的调查也显示,我国大豆种植成本在逐年增长,种豆的人力费用由2006年的25元/亩增加到今年的50元/亩,翻了一番。收割费用由2006年的20元/亩增加到25元/亩,增长了25%;地租成本由2006年的115元/亩增加到130元/亩,增长了13%。

  黑龙江海伦市一位农民给《市场报》记者算了一笔账:2006年,他家种植的大豆,单产150公斤/亩,种植成本264元/亩,仅比种植玉米的成本低14%,但玉米产量却是大豆产量的3倍。从种植效益上来看,农民种玉米的收益远大于种大豆。

  如此大的收益反差,导致许多农民转向玉米种植。据统计,今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减少了10%,而玉米却增长16%。据黑龙江省农委介绍,今年,黑龙江北部地区受自然种植条件的制约,大豆种植面积减幅不大,基本保持去年水平;而南部地区由大豆“转产”为玉米的面积比例较大。

  当年曾有首歌唱道:“我的家在东北的松花江上,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如今,高粱已难觅踪影了,人们担心,或许有一天,东北大豆也会在这片富饶的黑土地上消失。

  拯救东北大豆,

  稳定城乡“菜篮子”

  东北地区是我国大豆的主要生产地,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四盟地区的大豆产量占我国大豆总产量的50%以上。

  近年来,国内大豆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为了保障市场供应、缓解产需压力,国家不断向国际市场采购大豆。今年5月,我国再次采购了3亿蒲式耳(约816万吨)美国大豆。据美国农业部出口统计,2006-2007年,中国已累计进口1046.9万吨美国大豆。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货市场行情一路震荡上扬,与大豆有关的下游产品豆油、豆粕更是持续走高。

  值得关注的是,在大豆加工行业,外资大举并吞国内大豆压榨企业,不少国内企业失去了原料、价格等方面的市场竞争力。而由此形成的新的行业价格垄断,直接影响了百姓“菜篮子”的承受力。

  近年来,大豆市场的异常情况,不断引起食用豆油、肉蛋禽副食品的价格波动。值得指出的是,豆粕一直是国内肉蛋禽类产品的主要饲料,豆粕价格的上涨,将引起猪肉、鸡蛋等副食品市场的持续紧张。

  一些业内专家在接受《市场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扶助政策,从保障国家食品安全的高度,支持和保护我国东北非转基因大豆的种植优势,稳定东北大豆的生产。同时要合理利用WTO规则,建立大豆种植业支持体系。建立市场损失援助机制,对东北大豆生产实施反周期支付政策。充分发挥东北大豆非转基因、蛋白含量高的优势,大力发展大豆深加工产业。支持沿海地区和大豆主产区的大豆压榨企业,对大豆加工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和开发,不断延伸东北大豆加工产业链。

  专家建议,国家应结合国营农场转制,鼓励和组织国内企业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在大豆主产国建立生产基地,摆脱跨国粮商对进口大豆的控制。建立进口大豆联合采购机制,增加国内企业对国际市场大豆定价的话语权,维护国内大豆产业的良性发展。

  专家还建议,国家对直接关系老百姓“菜篮子”的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将大豆初榨项目列入限制类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规范外资并购及投资国内大豆压榨行业行为,严格审核大豆加工行业的外资新建项目,对外资并购国内大豆压榨企业进行反不正当竞争调查。有关部门应吸取猪肉市场供应失控的经验教训,加强各级政府对老百姓“菜篮子”保障供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各部门协调机制,化解东北大豆灾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