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国装备制造:在重任中迎接更大更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6日 11:53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7月26日电(记者黄全权、冯晓芳) 2007年6月,北京。一个并不起眼的发布会内容引起了海内外众多媒体的关注。会上,华能玉环电厂公布了其超超临界发电机组运行半年后的技术指标。 敏感的海外媒体注意到:作为中国首套国产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这些指标意味着中国已经成功掌握当今世界先进的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技术。 在这条新闻背后的一个更大事实是:作为一国综合工业实力、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装备制造业近年来的坚实步伐和崭新发展姿态,正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1/4”占比下的奋进 今年以来,有关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消息接连不断: 7月10日,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制造的三峡工程首台国产化70万千瓦水电机组正式投产,我国水电装备步入自主研发时代。 7月5日,继华能玉环电厂之后,国产化程度高达70%的华电国际邹县发电厂8号超超临界机组投产运营…… 事实上,2007年的系列“看点”只是我国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发展态势的一个缩影。“经过多年发展,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技术水平明显提升,与先进国家差距在缩小。”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工程师隋永滨盘点家珍,倍感振奋。 对国家而言,显著成绩源于一个逼人的定理:一国的现代化不可能用钱从国外买来。装备中国工业的重任一定要由自己的装备工业来担纲。 有关数据显示,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脊梁,其各项经济指标占全国工业的比重高达1/5至1/4。而作为高新技术的载体,信息技术、核技术、空间技术等,无一不通过装备制造业创造。 “面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依托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以重大技术装备为突破口,带动装备制造业全面振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柳百成说。 自主创新才能成功“亮剑” 但是,即使在最亮眼的业绩面前,中国装备制造业肩负的压力也从不曾离开半步。 一个严峻的事实是,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我国光纤设备、集成电路、核电设备以及高端医疗设备等大部分依靠进口,其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外国人手中。 来自机械工业联合会的数字显示,目前我国机械工业新产品贡献率为5.9%,仅是工业发达国家的1/10。发达国家机械工业新产品寿命周期一般为3年至5年,而我国新产品寿命周期为10年,并且机械产品中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在令人警醒的差距面前,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只有进行机制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攻克核心技术,才能赢得主动,有所作为。 在世人瞩目的三峡工程中,左岸电站机组被确定实行国际采购,走“技贸结合、技术转让、联合设计、合作生产”之路。几年之后,当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与跨国公司在三峡右岸电站招标中同台竞技,某些技术环节甚至超过外方时,“三峡模式”被称为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成功路径。 “我们能够在三峡工程中成功‘亮剑’,说明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通过自主创新,在装备制造业掌握核心技术。”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陶星明说。 “国家战略”孕育充足“后劲” 企业个体的创新离不开政策环境。而事实清楚地表明,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正日益上升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国家战略”。 2006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规定,对订购和使用首台(套)国产重大技术装备的国家重点工程,可优先予以安排。用户单位购买首台(套)国产重大装备,国家将通过有关专项资金适当补贴,或采取加速折旧等方式给予支持。 同时,《意见》还在法规建设、资金支持等方面提出明确思路。 “利好”的消息远不止于此。财政部等四部委今年发出通知,对国内企业为开发、制造有关装备而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所缴纳的进口关税,以及进口环节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所退税款“主要用于企业自主创新”。 截至目前,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等16个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装备被确定为装备制造业振兴重点,国务院将出台政策,在研发投入、税收政策、政府采购等方面引导支持。 专家指出,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空前发展机遇:国外诸多装备制造产业向中国转移;我国经济社会较快发展提供较充足内需保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不久的将来,装备制造业必将更好地担起“装备中国”的重大使命。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