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中国会展业面临内忧外患 亟待走出发展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8日 14:00 北京联合信息网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

  据资料显示,我国会展业的发展空前活跃,展会的总规模年均增长近20%。目前,市场中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一定实力的大型展览集团公司,培育了一些规模大、知名度高的展会。例如高交会,广交会等。北京、上海、广州在办展数量上基本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大连、厦门、武汉、昆明等地的办展数量也在不断上升,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一道亮点。然而就在我国会展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不少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银联信分析:

  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过聚荣博士负责,联合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组成课题组编写的首部会展经济蓝皮书《2006-2007年: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指出,由于会展业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极大的带动效应,各地竞相发展会展业,会展业在我国已经初具规模。

  目前,我国每年举办的展览数量已经接近4000个,从规模和参与程度上看,国内目前展览场馆有147个,部分展馆已具备举办国际展会的相应配套设施。从类型上看,会展已由综合性发展成为专业性,如汽车展、工业展、

留学教育展等,并有一些专业会展得到了业界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例如高交会,广交会等。从会展经济的经营状况来看,会展业为主办者带来了巨额的利润和经济的空前繁荣,中国的会展业正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中国通过展览实现外贸出口成交额已达340多亿美元,内贸交易也达到 120多亿人民币。2006年,会展业成为国家、地区招商引资,提升区域综合

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我国展览业直接收入约140亿元人民币。展览业带动交通、餐饮、通信等十多个相关产业收入1260亿元人民币,各项会议、节庆、赛事活动产业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收入将更加可观。

  受高额利润的驱动,全国各地蠢蠢欲动。目前,几乎全国各省市都把会展列为当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不仅会展业发达的省市加快发展步伐,相对落后的省市也在大力发展会展业。因此,就在全国各地大里发展会展业的同时,不少问题就突现出来,主要表现为我国会展场馆建设总体上总量“过剩”、布局不合理、运行效率偏低的“失衡”状态等。

  一是缺乏自主品牌,傍名牌现象十分严重。目前,很多有名气、效果好的展会经常遭到模仿,大多数参展商和参观者,很难通过展览名称进行辨别,因为这些展会的中外文名称几乎相同。企业在起始阶段,模仿行业龙头,搭顺风车是可以理解的。存活下来后就需要致力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走自主品牌发展之路来增强市场影响力。“傍名牌”仅是一种阶段性生存策略,但不是长久发展之计。

  二是总量“过剩”。2006年,我国展览面积超过350万平方米,但展馆单馆面积小,80%的现有会展场馆的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下。行业总体规模大,单个企业没有实现规模经营,不能体现规模优势。

  三是布局不合理。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会展需求旺盛,展馆供不应求,而相当一部分城市展馆使用率十分低下,展馆闲置率较高。全国绝大多数展览馆平均使用率只有10%左右。

  四是运行效率偏低。从增速看,展馆的年递增率大大高于展览项目的年递增率。与展览场馆面积急剧增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近年来展览场馆总收入增长缓慢。展览场馆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收入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1年以来,年降幅超过25%。

  就在我国会展业存在诸多问题的同时,外国企业也在大量进入我国,将会对我国会展业产生巨大冲击。

  其表现主要为:其一,由于竞争壁垒的打破,中外展会组织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不少展会的主办权上,国内公司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其二,各个国内会展公司由于刚建立不久因而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再加上本身及周边配套设施的整体服务水平与国际标准相比差距较大,在国内外客商中造成了不良影响,以致内地会展公司客源严重流失。

  其三,外资大举进驻中国会展业,会蚕食一些国内已经形成的品牌项目,或者将一部分自有品牌转变为洋品牌。在外资展览巨头不断试水中国的同时,有声音叫嚷着“合作经营”。这种“大鱼吃小鱼”的“兼并合作”形式会给国内会展公司带来新一轮的淘汰洗牌过程。

  处于内忧外患中的我国会展业,要想走出目前的困境,必然要经历一个行业整顿和规范化自我调整的过程,才能迎来新一波的发展行情。规模化产业化运作是会展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规模化经营,才能走上自主品牌,优质服务的道路。同时,也要积极的延伸会展产业链。会展企业必须积极研究行业的价值链,紧紧抓住行业利润最丰厚的环节、大力发展增值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掘会展经济的盈利空间。另外,各个会展企业间要进行合理的交流与沟通,实施行业和地区分工结合,采用“错位竞争”的方式达到产业资源合理配置。

  因此,在当前会展业的脱胎换骨时期,主要关注行业内规模较大,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他们将是主导整个行业的发展,分享行业高速发展带来的利润。而那些处于行业边沿的,规模较小,依靠傍名牌获取生存的小企业将面临退出的风险。

  [本文由北京联合信息网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提供,未经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