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普洱茶涨落中的媒体力量和地方意志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0日 15:21 中国经营报
张文杰 最新回合 时间:2007年6月18日 价格走势:骤跌 央视《普洱茶的泡沫破了》VS云南媒体联盟危机公关 云南媒体联盟:保卫普洱茶 2007年6月26日上午,天气炎热。 “来自云南的声音——普洱茶现状之正本清源”大型专题座谈会会场。 投影仪上反复播放着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6月18日的节目录像《普洱茶泡沫破了》。与会代表气愤地抢着发言。 据参会的某地普洱茶协会人员透露,这是一场由《普洱茶周刊》和龙生集团牵头,由云南省普洱茶协会组织的会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研究室主任杨建龙、“打假第一人”王海、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会长张宝三、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顺高等人都曾到场。 与会的普洱茶企业认为,就是以央视的报道为时间节点,直接导致普洱茶市场信心跳水,普洱茶茶价应声下滑。据投资散户非常集中的广州地区媒体报道,整个市场蒸发损失了340亿元,近2万名散户被套牢。而相关媒体消息也在这之后出现。“你看广东几次关于普洱茶的负面报道,背后是什么力量?”一媒体高层人士讳莫如深地对记者说。而茶叶经销商则毫不避讳:“普洱茶和铁观音”争斗由来已久。这场媒体口水战的背后,一场产业利益和区域经济利益的争斗早已暗自铺开。 就在这次会议前夕的另一次业界碰头会上,云福春普洱茶俱乐部主席陈波面对当前的局势认为:有必要成立公关小组,“之前某中央级媒体在报道普洱茶时,用‘忽悠’一词来警告消费者对普洱茶的投资和消费……是欠妥的”。 而相关业内人士透露:“近期云南将组织大量文章,反扑省外媒体的集体发难。” 曾任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张宝三面对本报记者的话语是:“努力把普洱茶品质做好,坚持执行云南商标,如果消费者在市面上发现没有获得商标的普洱茶品类,可以向云南省普洱茶协会或者工商管理部门投诉。” 此次“正本清源座谈会”的一个结果是,签署了《云南普洱茶护牌联盟宣言书》。《宣言书》明确表示:将拥护并坚持由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商标局批准注册的云南省普洱茶协会“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认证和标贴。看起来这是一个关于打假的联盟,也就是说,在对外的宣称中,到场的人士将普洱茶挫折归因为假货的充斥。 截至6月26日,短短10天时间内,《春城晚报》强势推出20来篇系列报道,每天至少2篇,纷纷以《捍卫普洱茶,抵制省外媒体不实报道》、《云南茶界结盟力挺普洱,部分报道片面混淆视听》等内容来“发出云南最强音”。报道中称:“与会人员认为……一些省外媒体借机大肆唱衰普洱茶,进行不切实际的报道,也使刚刚兴起的云南普洱茶产业受到严重损害。”把矛头直指省外媒体的集体“发难”。 有些报道同时提出了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推手是某些大品牌的无良炒作,还建议成立相关的快速反应机制。 “云南媒体的集体保卫口号,对稳定云南当地民心、化解质疑有很大帮助。但从否定省外媒体引起口水战这个角度来说,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并无好处。”业内人士分析。 这么大规模的报道背后,还有另一个原因,由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春城晚报社承办的春茶博览会的时间就定在了7月份,这场负面报道来得太不是时候了。 《春城晚报》发起:“云南当地媒体联盟,保卫当地产业”的口号。“这次云南层面是想通过17家全国媒体盟友的集体报道,向外界寻找援手,以更吸引眼球更有声势的媒体报道来消除负面报道的影响。这在危机公关中叫“注意力转移法则”。业内人士分析。“借精品展会重振普洱茶产业”。云南媒体也如此评价该次活动的目的。 类似《大益普洱价格回升,4种力量促成普洱茶回暖》的普洱茶利好报道不断传出,同时,不知是危机公关起了作用,还是有资本打算力挽狂澜,“大益”昆明和广东的经销商对记者描述目前市场状况:“……有人在以12000元~13000元的价格收购‘大益’7542,普洱茶市场转暖的拐点可能已经到来!‘黎明’等大品牌普洱茶在最近几天内销量也有明显回升。” 第1回合 时间:2005年7月28日 价格走势:跌后大资本救市 广东猪圈囤茶事件报道VS马帮进京沿路公关 谁动了铁观音的奶酪? 在2000年前后,普洱茶从渐趋饱和的台湾市场扩展到内地,先后在广州、云南形成规模。最重要的节点是发生在广州南方茶叶市场中心馆举行的“2002年广州茶博览交易会第二届(秋季)优质茶评比大赛”上,“宫廷普洱茶”以100克拍出了16万元的天价。自此,普洱茶价格水涨船高,一路飙升。这种称作“评比大赛”的擂台赛,是茶叶市场一种非常传统的营销手段。 在茶市兵家必争的战略高地广州,这场胜利为普洱茶开了个好局。从此,包括媒体炒作、庄家炒货在内的一系列配合动作让普洱茶价格一路走高,市场规模不断膨胀。 这必将动了别人的奶酪。 之前,作为乌龙茶上好品类的铁观音(尤其是福建铁观音)占据广州城半壁江山,但普洱茶发力之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据经销商和茶叶协会的人讲,铁观音和普洱茶的市场占有比率变成了“三七开”。 2005年7月28日,广东省地方报纸《信息时报》发表了一篇新闻报道——“业内人士曝普洱茶造假内幕,猪圈里发酵加速作旧”。报道中称广东四会“猪圈里发酵普洱茶”,引发了整个行业的强烈震荡,后来由广州四会市行业协会联合质检部门出面,证实该报道为假新闻。据消息人士透露,“该事件让云南和广州损失了10亿元。” 业内则认为,这是“行业竞争的结果”。说起这则不实报道,一位普洱茶经销商甚至认为:是铁观音嫉妒普洱茶捣的鬼。 “这篇报道造成了消费者极大的恐慌,也打压了普洱茶发展的势头。”相关人士分析。云南省茶业协会会长邹家驹的看法则理智而客观,“这个事件为云南普洱茶敲了一次及时的警钟。”而此时,云南普洱茶一场有效“危机公关”让普洱茶名声大震。 2005年8月3日,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和茶叶协会牵头组织的“茶马古道”贡茶进京活动轰轰裂烈开展起来。 据一位西安记者描述:云南马帮驮茶进京活动途经留坝县,与陕西茶业界人士进行了座谈交流,举办“听500年古琴品千年古茶”、“云南马帮礼茶”等一系列活动……活动刚一离陕,古城西安茶叶市场及大街小巷就开起近百家普洱茶专卖店,真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景象。” “这场庞大的‘行为艺术’,意在危机公关交流,放下了身段,直接与全国茶叶经销商、专业人士面对面交流,并且配合在相应的媒体上形成报道。超越了传统的危机公关管理。更重要的是调离了公众负面情绪,给整个行业造势,铺开了更广泛有效的销售网点。”相关人士分析。 当有策划人打算在2006年继续以“马帮进京”为题材进行全国普洱茶的宣传、接洽和订货,走到福建泉州之时,泉州政府不允许马帮进城。记者近日采访一安溪铁观音经销商,谈及此次事件是否有封杀普洱茶嫌疑时,他不以为然地说:“不可能,那种封杀方法多老土,如果要封杀也会用爆料普洱茶用稻草制成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另据相关人士猜测:“龙井现在也并不安于普洱茶的火爆,估计不会善罢甘休。”茶叶市场的争斗、传言一片混乱。 第2回合 时间:2007年3月26日 价格走势:持续上升 武汉媒体爆出保质期事件VS部分普洱茶品牌化危为机 武汉对普洱茶说“三不” 2007年3月26日,《武汉晚报》的记者马辉写了一篇报道《武汉工商勒令普洱茶整改》。 马辉原来做的关于普洱茶保质期的报道没能引起武汉政府的重视。而4月8日,云南省思茅市将改名为普洱市,并宣布举办普洱茶节的消息。“我和主编想借‘思茂市改名普洱市’这个新闻由头,把文章做大,吸引眼球。”马辉带着报纸去武汉江北工商局举报“普洱茶没有保质期”,称如果该局不受理将被他投诉为“不作为”。江北工商局派出执法人员普查,勒令五个品牌的普洱茶标明保质期。 《武汉晚报》在经济新闻版以两个整版的规模报道了该事情,经过全国媒体转载,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保质期一事直接影响普洱茶的产品属性:是否越久越值钱,具有持续投资的价值。 保质期事件的区域交锋 本来,正在筹办普洱茶节的思茅市(普洱市)踌躇满志。没想到出了保质期事件这个不和谐音。 云南当地媒体在头版头条以大量的报道声援普洱茶,质疑该篇报道角度,而外省媒体更多是关注该事件的争议性。 武汉市工商部门的规定要求:普洱茶必须标明保质期,否则将被判定为不合格,不准在武汉销售。但是这些普洱茶都是通过了云南面向全国颁布的“云南省普洱茶综合标准”的,这意味着武汉掀起了挑战云南省综合标准的第一波热潮。 但云南绝大多数茶企均低调应对,纷纷将该问题的解决寄希望于云南地方政府。云南勐海大叶茶厂(以下简称“大叶”)是武汉市江岸工商分局责令整改保质期的五家企业之一。其法人代表黎琳说:“大家的应对思路不是很统一,企业都想依靠政府来解决此事,而政府也是层层上报。”“最后这个事情是云南省茶叶办出面解决的。” “这事情如果打官司,肯定云南输。”武汉记者马辉说;而云南普洱市茶叶厅的刘标副主任则说:“如果打官司,肯定武汉输。”武汉和云南普洱各自依据《食品安全法》和《云南省普洱茶综合标准》,各执一词。 “保质期事件这样的报道,其实也是有原因的,比如说地方产业保护,当地政府为了自己税收而故意设置的障碍或者记者对普洱茶的常识特性不了解等,都有可能。”云南省普洱茶协会会长张宝三如此说。 不关注 不鼓励 不评论 记者搜索了《武汉晨报》2005年10月到2007年4月9日,共有3篇报道,皆转载于其他媒体。5月15日《楚天金报》上的文章《价格连年翻番,普洱茶江城遇冷》是不多见的新闻报道,主题是当普洱茶在全国蹿红,武汉市场鲜有人问津。 “我们对普洱茶施行三不政策:不关注、不鼓励、不评论。”湖北省茶叶协会会长熊双林对记者说,“我们协会不包括普洱茶单位。”该茶叶协会的上级单位是湖北省供销社,主要成员以绿茶、红茶、边销茶企为主,就是不包括普洱茶茶企。协会经常与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座谈会,偶尔省长也会到他们这里视察。 “这是我们武汉本地的茶企对普洱茶默契而成的潜规则吧。” “确实普洱茶在武汉市场基数非常低。更多的人喜欢喝绿茶或者乌龙茶。一个茶铺一个月只卖10饼茶,这个月因为普洱茶备受关注,卖出了60饼。这在全国微不足道,但是在武汉则是个大增长。"武汉普洱茶茶商李先生这样说。 “一种茶叶把天下覆盖的可能性是没有的。武汉是绿茶生产地,现在政府正依托黄鹤楼品牌,打造产业巨头。政府出头支持。现在已经出台了对基地改造扶持政策,对茶农进行以奖带补的政策。”武汉市林业科技推广站的站长陈敏则说。 湖北省省果品办颁布的《2006年茶叶市场综述与2007年市场走势分析》的文件中提到:"面对乌龙茶、普洱茶在全国热销和当地政府与企业强大的宣传舆论攻势,我省应积极采取有效对策,加大绿茶对人们身体健康更有利的宣传力度,大力倡导绿茶文化消费,扩大湖北绿茶在省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部分普洱茶企化危为机 方一知把"普洱茶保质期事件"看成一次绝好机会。他是遭遇保质期事件"大叶"的智囊人物。 “不管怎么说,我们必须得回应这件事情”,方一知说,“4月12日,首届中国普洱茶战略联盟论坛峰会在思茅召开,我们借此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当时我们的思路是:因为普洱茶越陈越香已是整个行业内一种约定俗成的认定,因此可把保质期改为保存期。” 80多家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也使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大叶在一夜之间便家喻户晓,成了经销商们追捧的对象。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