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林德叉车突围 本土化战略指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6日 23:51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姜雷 用可以举重数吨货物的叉车来打开啤酒,小小的苹果被笨重的叉车挂到近10米高的细杆上……近日,在天津举行的“林德杯”中国物流-叉车巡回赛北方区总决赛上,记者亲眼目睹了这些“张飞绣花”般的技巧。 比赛有输赢,但真正的赢家并不是那些参加比赛的技术工人们。作为比赛的策划组织者,来自德国的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下称“林德叉车”)已经把该项比赛作为其推进本土化策略的重要一环。 对于这个进入中国已经14年的全球最大叉车制造商而言,林德叉车在面对本土和外资竞争对手的夹击下,正面临着一个寻求创新和突破的新阶段,而能否实现本土化,将成为其保持在中国市场上领导者形象的关键。 华裔掌局 正如林德叉车市场总监郑盛泉所言:随着比赛的深入,林德叉车产品的知名度、品牌都得以推广,这是传统营销所不能及的。和林德叉车总裁郭进鹏一样,同为华裔的郑盛泉是这次比赛的主要策划人。 他解释说,这不仅仅让林德的产品和品牌得以进一步推广,也让林德叉车获得了与客户更多的交流沟通机会。 作为最早投资中国的叉车巨头,林德耕耘中国市场已有14年,其间18亿元的大手笔投入,对奠定林德在中国高端叉车市场上的领导者地位功不可没。 但当下林德面对的已是一个全新的竞争格局。全球叉车最强的厂家已经有18家在中国市场逐鹿,其中至少有10家已在中国设厂。 业内普遍的观点认为,相比于德国公司的长远布局,林德叉车目前更需要的是在短期内求得最大回报。而郑盛泉和郭进鹏的美企背景、华裔身份正是投资者选择他们的重要原因。 V计划突围 郑盛泉告诉《财经时报》:下一步贯彻本土化的关键在于在未来的5年中实现“V计划”,即在未来5年实现营业额翻一番,销售量翻一番,盈利翻三番的目标。 在郑盛泉的描述中,V字的左边,是个下降的直线,对林德叉车来说,就是要实现成本下降,这个成本下降包括了采购成本、生产成本,运作成本。“V”的右边,则是一个上升通道,即实现销售的增长。 对于林德叉车,关键之处在于要实现有盈利的增长。“这就要求我们用以客户为导向的管理和工作方式,形成增加出口、新产品推广等一系列的整体解决方案。”郑盛泉介绍。 《财经时报》了解到,从1993年进入中国到2000年,林德叉车销售量总计不过一万台,但从2001年到2004年,其总销售量就达到了2万台。而在去年底,他们就已经实现了在华销售总量达3万台的目标。 内部整合 到今年7月,郑盛泉进入林德叉车整整一年的时间。郑盛泉最为感慨的是,公司员工的思维转变。 带来这种转变的是郑盛泉提出了8个p管理模式。从产品到定位,从价格到销售模式,从品牌价值到服务流程,贯彻于林德叉车从生产到销售、服务的整个过程。 郑盛泉最为津津乐道的,则是给员工更多的学习机会。这也符合林德叉车本土化战略的另一个关键,人才本土化。“除了零配件国产率必须提高外,更重要是用人的本土化。实际上,我们已经开始加强这方面的培养,研发人员从2005年的15人已经扩大到60人。”郑盛泉介绍。 据了解,林德叉车还计划在3年内打造叉车行业首个国家级研发中心,之前林德叉车在中国所推的车型主要都是在德国研发,今后林德将更多地在本土从事研发工作。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