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寻找华人经济升级之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2日 01:50 中国经济周刊

  8000万华人、2万亿美元资产的出路何在?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萌

  6月2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两百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华商领袖和华侨华人企业家齐聚于此。

  他们来,是来寻找一个答案,一个出路。

  这是由《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主办的主题为“面临转型的华人经济”的第七届“中国经济论坛”,除了各国侨领,众多国内企业家、官员、学者和外国驻华大使、商务参赞也出席论坛并参与讨论。

  “华人经济出路何在?”世界华人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西菲纳国际集团董事长张甲林在开幕式的一句感言,让气氛瞬间变得凝重。

  在随后持续两天的会议中,这个问题得到了解答。众多企业家和学者、官员从餐饮业、零售业、服务业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对华人经济的升级转型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华人经济的发展找到了方向。

  餐饮、服装……2万亿资本低端徘徊

  从明代逐浪出海的几条小舟,到当代跨出国门的商业巨子,数百年的时间,海外华人总数已达8000万,积聚的资金总量亦达2万亿之巨——“海外华人经济不但是许多所在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种力量”,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詹国枢表示。

  但华人经济的发展目前也正面临困难和瓶颈。据张甲林介绍,海外华人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到现在依然是餐饮业、服装和皮革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模式也多为粗放式。

  西班牙亚洲城商城董事长潘勇认为,粗放的经济模式,迫使一些华商采取不规范的经营手段,甚至违法经营,获取灰色利润,破坏了海外华人和谐共融,也破坏了与当地人民的和谐共处。

  2004年发生的西班牙“埃尔切烧鞋事件”即为这种危害的一次表露。“在‘烧鞋事件’后,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企业界,开始以和平的方式要求政府保护合法经营与公平竞争,提出打击非法经营活动的诉求。虽说诉求针对的只是少数华商的行为,但是,必将把华商大面积地拖进一场永无休止的战争。”在西班牙发展企业的张甲林不无担忧地说。

  而且,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也正面临着国外本土商家以现代管理及资本为后盾的强势挤压。“我们温州商人在欧洲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繁荣了本地经济并为国内经济的建设做出了贡献。但是近些年来,我们突然发现,我们经营的环境恶化了,我们经营的成果下降了,我们的困难增多了,我们像一支迷茫的队伍,在山谷中彷徨与困惑。”全欧温州华人华侨联合会会长傅松望如是表示。

  能够救赎这种迷茫的,似乎只有转型这一条路可走。这种观点也得到了与会嘉宾的普遍认同。

  转型:压力下诞生新起点

  “传统产业的被挤压,正是华人经济转型的时期来临。”据张甲林介绍,1999年,美国100多家华人制衣业因经营无法维系而倒闭,可整个传统行业的萎缩,却促成了华人产业结构调整。以美国高新科技经济的大本营加州硅谷为例,那里有7000多家公司,总产值高达5000亿美元,其中由华人和印度人工程师主持的公司就有2755家。

  “由此可见,华人经济转型期已经到来。而华人经济的转型,则是保持华人经济可持续地与中国经济同步发展唯一的出路。”张甲林说。

  而与祖国经济同步,更是华人经济转型的一个契机。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冯之浚在论坛上讲到,为使祖国的发展达到五个目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自主创新,经济优质,社会和谐,“要做三件事,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第二转变社会生活消费方式,第三转变和提升我们中国文化的思维定势。”

  这与华人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不谋而合。而海内外同步的另一个有利因素是华人在海内外的双向流动日益频繁。

  “全球华人大循环的时代已经到来。”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王辉耀表示。“比如在19世纪,或者20世纪初期,那时候华人是单向流动的,背井离乡出去了。后来经历了内战等动乱,有很长一段时间,海外华人跟中国的距离拉得很远。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华人回来投资、建厂,开始回流。”

  “而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就是华人经济大循环,华人不仅是回流中国,也有华人去欧美、去俄罗斯,去东南亚,甚至去非洲等许多国家。这也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潮,这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今天世界华人社会很重要的一个增长点,也是一个新的机会所在。” 王辉耀说。

  升级需要海内外合力

  在随后的餐饮业、服务业、零售业等分论坛中,海内外华人合力发展的观点也得到了很多华人企业家的支持。

  很多企业家介绍,在零售业方面,因为缺乏经济知识的指导,很多华人企业都是“看隔壁卖啥就卖啥”,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西方虽然是市场经济,它的经济活动也有国家的控制、指导。我们的华人包括零售业在内的产业,既脱离了母国的宏观控制,又脱离了西方理论界的指导,因此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环境之中。”张甲林表达了在欧华人企业的困境。

  中餐业的发展,则更需要全体中国人的一致努力。“如果真地把中餐业做好,需要海内外的互动。”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战略研究部副主任张育林表示,2006 年商务部评出了430家中华老字号,其中餐饮老字号占了很大比重。

  “商务部的主旨就是想通过这个活动把老字号发扬光大,把它推出去。这就需要海内外华人餐饮业有一个结合点:职业培训和劳务输入。”张育林说,“我了解到,在海外,中餐厨师处于青黄不接的境地,在输出厨师这类技工人员的时候,政府应该把厨师培训做好,源源不断向海外派出餐饮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熟练的技工。”

  同时,国内企业要“走出去”,同样需要海外华人企业“带路”。“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中,有大量的都需要和国际华人组建的营销网络对接,而且需要大量的新型的国际人才,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外商,还需要熟悉中国文化的华人来帮助企业走出去。国内企业包括把产品推向全世界各方面都需要提升,这都需要华人参与。”王辉耀说。

  他表示,海外华人应该加强和中国本土包括两岸三地经济的整合,“我们在欧美的华人,包括在东南亚的华人,应该加强和中国大陆经济,和两岸三地经济文化的整合,特别是大中华经济圈。这非常重要,如果海外华人能够和大中华经济圈结合起来,我觉得中国决对会有更大的发展。”

  论道

  第七届中国经济论坛精彩论点

  人民日报社编委、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詹国枢:

  海外华人经济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上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种力量。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华人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长期以来,海外华人经济大多数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而且与以家庭为单位的经济特征相伴随。这些基本特征给华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阻碍。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冯之浚:

  一个地区的发展,包括华人经济的发展,都要走过三个阶段。第一是成本优势阶段。我们现在成本优势就是劳动力比较便宜,自然资源不作价,但这一优势到2010年就没有了,现在已经出现了民工荒、蓝领荒、技工荒。第二阶段,从成本优势要走到技术优势。第三个阶段是品牌优势,我们现在往往是给别人打工,贴牌,这个阶段不能不走,但是不能一直走。

  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法案室主任毛起雄:

  华侨华人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是现阶段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在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时应该严格遵守国际经济的法律规范、居住国的法律规范以及中国的法规规定,依法办事,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使自己的企业在国内转型发展过程当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世界华人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西菲纳国际集团董事长张甲林:

  海外华人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当地经济的一部分,是中国经济在海外的延伸,是中国商品对外输出最大的渠道,是中国吸引海外资本的重要途径,是中国经济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部分。

  全欧温州华人华侨联合会会长

  傅松望:我们温州商人以“敢为天下先”的气势在欧洲打拼,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繁荣了本地经济并为国内经济的建设做出了贡献。但是近些年来,我们突然发现,我们经营的环境恶化了,我们经营的成果下降了,我们的困难增多了,我们像一支迷茫的队伍,在山谷中彷徨与困惑。而华人经济面临转型的呼喊,使我们受到了鼓舞,看到了方向。

  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司长胡景岩:

  我国在全球服务贸易领域绝对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我们现在还要做很多事情:要提高认识,要政府相应加强扶持,同时企业要打造服务贸易的品牌,能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我们也希望和华人、华商很好地联系起来。中国的武术、杂技,都是全球独一无二的,都是能赚大钱的,而这种产品中国还有很多很多。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王辉耀:

  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其中有很多都需要和国际上华人组建的营销网络对接,更需要大量的新型国际人才,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外商,还需要熟悉中国文化的世界华人来帮助企业走出去。国内企业各方面都需要提升,这都需要华人参与。

  西班牙亚洲城商城董事长潘勇:

  华人经济转型中一定会涉及生产资料所有权,涉及社会资源赚取合理的分配,涉及不同利益与集团利益分配,一定会涉及到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等等。这些关系处理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经济转型是否顺利完成,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

  百万庄园投资集团董事长陈立群:

  中国的餐饮虽然是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但是和国际上发达餐饮业相比,我们缺少一个东西:就是标准化、规范化,从源头到出售整个环节,这是我们最缺乏的。

  西班牙中国经济城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晓耕:

  目前海外中国商城,是中国农村集市贸易在海外的放大与延伸,是粗放经营模式量的加大,是原始经营模式的垒砌,它与现代经营模式毫无共同之处。如果说它与华人传统经营模式有所区别的话,那就是加剧了恶性竞争的破坏性。

  欢迎订阅《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国外订阅代号:W5372,订阅电话010-65363436,更多订阅信息请登陆:www.ceweekly.cn。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