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知识产权之于中外企纠纷:当洋枪遇上土炮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7日 03:07 第一财经日报
王立伟 编者按 中外企业的纠纷似乎在近期内集中爆发。除了国内备受关注的娃哈哈和达能、正泰和施耐德争端,很多不大不小的官司也都在秘密进行中。在这些纠纷背后,其实是中国企业日前显示的独立开辟战场的欲望,是外资的新制约手段。纠纷提醒我们的是,中国企业的需求变了,外资企业所面对的竞争环境也变了。 总之,鲜花和微笑过去了,真刀真枪也无须回避。 娃哈哈与达能的纷争仍在继续,又一家中国公司身陷囹圄。 日前,英国石油公司以华东某企业违反《技术许可协议》为由,向斯德哥尔摩仲裁院提起仲裁,要求这家中国企业赔偿数亿损失。 这起案件起源于对一项数千万美元的转让技术的改造,双方约定非独占使用并形成设计能力为年产10万吨的生产装置。中国公司后进行了技术改造和创新,但英国石油以擅自使用技术秘密为由提起仲裁。 身陷尴尬境地的企业还不止上述两家。英国罗托克诉上海澳托克及其母公司特福隆集团商标、专利、版权侵权案在两年前开始,现在仍在进行。 不久前,霍尼韦尔(中国)在德国一个展会上,将涉嫌侵犯其空调用无氟制冷剂R-410A知识产权的一家中国制冷剂生产企业告上法庭,并取得了一审胜诉。 外资正举起知识产权的大棒,在专利、商标、版权等问题上与中国企业纠缠不休。 一方面,外资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而更深层的寓意在于,借由这些理由,外资可能获取的是市场的关注度、市场份额乃至收购竞争对手或者与竞争对手合作。 中国企业成长了 中国企业不再像几年前那样被动挨打了。 2007年4月26日,在29次站在施耐德的被告席上之后,温州企业正泰第一次站上原告席,诉德国企业施耐德侵权。 同月,华立通信集团提起诉讼,追究韩国三星在生产GSM/CDMA双模手机过程中未经许可使用华立通信专利的侵权行为。 而获胜的消息可能会让这些正在路上的公司受到鼓舞。 5月24日,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浙江小企业浙江蓝野酒业打赢了一场官司,它的对手,是赫赫有名的百事可乐。浙江省高院二审判决上海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侵犯了“蓝色风暴”商标权,须进行赔偿,并在媒体上刊登声明。 6月11日,隆鑫摩托与法国一家摩托车销售公司达成商标侵权和解协议,隆鑫获得6万欧元赔偿。 不过,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中国企业仍然面临着大量悬而未决的问题,外资利用知识产权大棒的手法多变,而中国企业缺乏相关的信息、经验以及人力资源,疲于应对。 知识产权陷阱 数据显示,飞利浦等专利联盟在与国内企业签订的DVD专利费的协议中共有近3000项专利,在普通DVD里有用的不到10%。但在出售专利时,联盟并不会对其进行细分,而是采取捆绑收费的方法,中国企业元气大伤。 这种做法被从事知识产权维权工作二十余年的朱妙春律师称为“圈地战略”,他分析说,跨国公司采取的方式是,通过大量申请专利的方式获得知识产权,以建立或维持在相关领域的垄断地位,使中国企业技术研发被束缚,一不小心就触及专利网络和专利“地雷阵”,构成侵权。 而跨国公司在长期经营中,凭借对中国公司的了解,逐一布局,逐渐抓住中国企业的命脉。不可忘记的是,这一切都是以利益为前提。其所采取的知识产权策略,对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来说,常常就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在上述DVD的案例中,外资采取的另外一个策略就是“收割战略”,这一做法的杀伤力十足,“锁定潜在及未来市场,按兵不动,等待时机,待中国企业把市场培育发展起来后,发动知识产权攻势,一举收割。”朱妙春指出。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外资或者逼迫中国企业与自己合作,用较低成本切入到中国市场,或者直接向中国企业提出索赔要求,阻止竞争对手超越自己,削减竞争对手的实力。 除此之外,类似娃哈哈与达能的商标纠纷案也值得关注。外资采取“合资战略”,利用自己的成熟经验,以及中国企业的法制淡薄的弱点,最终将中国企业推上尴尬的境地。 事实上,娃哈哈一案绝不是个案。如达能能够成功增持股份,成为光明第三大股东,其手法也受到业内普遍质疑。 “冷冻”中方商标或者以同类产品自然淘汰中方品牌,类似的案例在合资战略中也频频被使用。 “通过并购掌控中国企业,或以并购为名实施陷阱取证,为将来的知识产权诉讼奠定基础。”朱妙春最近接手了一个案子,一家中国企业被诉侵犯著作权。 事实上,外资企业早前已经与这家企业签订了意向协议,准备并购后者。中国企业信以为真,开放厂区给外资企业参观,同时向这家潜在的新东家提供了大量公司产品的信息。该外资企业还对其厂房拍了录像。 不久之后,外资企业便将中国公司告上了法庭。 与“收割战略”有着类似的目的,当中国企业疲于应诉时,外资企业获得的是市场机会和一定的品牌知名度。 这在真正的全面收购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2004年2月,德国汉高公司全资收购“熊猫”品牌,成为“熊猫”品牌的新所有人,而原所有人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全资子公司上海海文集团将不得使用“熊猫”品牌标志。这对于汉高来说意义重大,“熊猫”牌粘胶在中国拥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汉高能够更快地抢占中国市场。 中国企业现状仍堪忧 海信商标被西门子在德国抢注,此外,东林电子、上海德士、中轻青岛分公司、上海奥利玮、广州惠之星、佛山电器照明等企业商标也先后被西门子抢注。 “五粮液”在韩国被抢注,“康佳”在美国被抢注,“科龙”在新加坡被抢注…… 这让中国企业的处境雪上加霜。 事实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本来在专利上就落后许多。数据显示,中国企业专利申请量只是日本的1/8,美国的1/5,韩国的1/2。不少项目在立项前不进行专项年审,使成果落入他人之手。 而中国企业往往遇到知识产权问题就手足无措,首先想到的是站在民族利益的高度向对手施压,很多企业遇事多求助政府部门。 娃哈哈一案就很典型,4月中旬,13个娃哈哈投资地区的西部地方政府机构发信新浪财经声援宗庆后声势对达能形成一定压力。 朱妙春分析说,现在的中国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市场经济模式下的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政府应尽量少干预企业之间的经营行为。 他强调,若没有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没有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政府是不能主动干预的。 同时,中国企业过于相信自己的力量,在最近发生的一起中国企业应诉跨国化工巨头的案件中,中国企业自行组织了企业内部的少数几名员工应对,势单力薄。 而在外资企业里,一般都设有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从一组几年前的数据中,可以窥见跨国公司在知识产权方面投入的人力之巨大,这组数据显示,当时的IBM公司仅专利工程师就有500多个, 微软公司当时总计25000名员工中有近五分之一从事知识产权工作。 “中国企业不能准确理解和掌握国内外法律,尤其是对涉外仲裁缺乏经验,碰到问题往往不知所措,难以应对。”朱妙春对此忧心忡忡。插图/刘飞 中国企业该如何应对? 2005年7月,三家中国地板企业——圣象集团、菲林格尔、升达集团接受美国“337”调查,时隔一年,初战告捷。专家指出,这三家企业采取“抱团”以及与境外律师合作的方式值得学习。 朱妙春对娃哈哈聘请律师团应对达能提起的仲裁和诉讼的做法表示赞同。抓住重点而不纠缠于细节,则是朱妙春给中国企业的另一个建议。 “对于娃哈哈一案而言,当务之急是解除合资企业的协议,确认合同是否有效。”他分析说,被动等待或者应对达能在斯德哥尔摩申请的仲裁并非明智之举。 而娃哈哈选择在杭州申请仲裁也被视为策略之举。“在中国另外开辟一个战场确认不侵权,可以作为其在国外应对的一个佐证。”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