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18家高校出版社改制进行时 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3日 16:45 21世纪经济报道

  北京报道 本报记者 王娜

  经历了传闻、观望和研究探索之后,18家高校出版社和3家高校期刊社,以及一家保留事业体制试点的高校出版社共计22家出版单位成为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的先行者。

  6月20日,教育部向社会公布了<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全文。这份由年初便由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向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有关高校下发的,引领高校出版单位"转企"的指导性文件终于进入了全面的操作阶段。

  记者了解到,除了早在2004年开始便相继"试水"转制的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等5家已被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确认完成转企改制外,其它17家出版单位也陆续在5月底前向教育部递交了改革的细化方案。其中,天津大学出版社等单位已进入清产核资阶段。

  2007年可以说是高校出版社改革推广的实施年。那么,改制后的高校出版社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对转企后的高校出版社来说,为高校教学科研和传播高校学术思想的服务型使命不变;但作为"企业",如何盈利则更是挑战。

  兼顾"服务"与"盈利"

  "现在会计师事务所已经进驻,为出版社清产核资。"天津大学出版社一位人士告诉记者,"清查家底是转制的第一步,就是核定学校出了多少资,出版社的人、财、物到底值多少钱,该折旧的折旧,理清债务纠纷和存货坏账,完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来计算。"

  现有高校出版社多数成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截至2007年年初已增至105家。据不完全统计,高校出版社新出版大学教材品种占全国总量的比例已超过75%。尽管已成大学教材出版的主力军,但内容局限大、规模小、跟风严重始终是高校出版社共同面临的难题。

  这些问题被业内普遍地归结为出版社多年未变的体制症结——出版社是高校的事业单位,由所在高校直接领导,没有独立的人事权、财产权和经营权,同时又受到国家教育和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双重领导。

  正如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今年4月召开的高校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所说,高校出版社长期实行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体制,直接造成了"定位不准,角色模糊"和"内部管理不够规范"。

  但是,出版社仍然不希望彻底与高校母体脱钩,清华大学出版社如果离开了清华,北大出版社如果离开了北大,品牌优势、学术优势自然不再明显。

  因此,前述天津大学出版社人士说,高校出版单位转为企业后,学校仍履行主办单位的职责。不同的是,按照<实施办法>,出版社清产核资后,学校会成立管理国有资产的机构,即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学校作为全部出资人,对高校出版社行使出资人权力,保证出版单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实施办法>规定,凡是涉及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事项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即"三重一大"等经营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必须依照审批权限和程序,由学校资产管理委员会集体决策,并由参与决策的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明确界定了学校和出版社关系的基础上,李卫红认为有必要解释高校出版社改革的一个误区,即认为改革的惟一目标就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李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担心改制不能保证出版单位继续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也是片面的。

  为了促使高校出版社兼顾服务性和盈利性,管理部门还明确强调高校作为出资人的自律责任。要求将资产和资金全部用于出版活动,支持教材的研究与开发以及学术著作的出版。资产公司不能把出版社资金做抵押,或拆借给其他亏损企业,抽肥补瘦。

  但是高校出版社的发展依托了学校的优势资源,出版单位将上缴部分利润给高校,作为投资回报。

  如此改革下来,服务性和盈利性功能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朱杰人认为,认为矛盾的恐怕是不想改革——经营得好出版社不想平添麻烦,经营得差的出版社对自负盈亏信心不足。

  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已经完成改革的清华社和外研社2006年的净资产都增长了20%以上。

  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财务问题解决了之后,便是人事难题。人员安置可以说是改革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敏感"的问题。

  转制前,学校是出版社的出资方、主办单位;转制后,学校成为出版社的投资人,改革中很多学校转不过弯。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社长方红星认为,转制后最为重要的转变是,领导任命就不能按照级别来衡量,而是要找职业经理人,这一点<实施方案>中未有体现。

  但是,<实施方案>的确赋予了企业用人自主权。此前,出版社用人不仅要有编制,还要经校领导班子和人事部门批准,用人机制不够灵活。改制后这种现象有望改变。

  <实施方案>要求改制后出版社建立起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为代表的出版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一般说来,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就等同于出版社的股东会,董事会成员由学校任命,社长由董事长任命,中层管理干部就可以由社长直接任命。

  至于普通人事安排,事实上,由于编制有限,多数高校出版社近年来已停止引进事业编制。这次改制也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原有属学校事业编制的人员退休后,由学校负责管理,与学校其他离退休职工享受同等待遇。

  按照清华出版社的经验,至于"新人"则按企业编制,与社会保障机制衔接。但作为学校投资的全资公司,出版社部分高管仍保

留学校事业单位编制。该社有关负责人曾透露,保留学校事业编制的不过几十人,不到社里的十分之一。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出版界人士均表示,首批改革的高校出版社多数效益较好,改革难度也相对较小。随着改革范围的扩大,转制的种种问题会逐步暴露出来,对后面的推广和改制的完善会有帮助。

  教育部也强调,改革并不是一刀切,而是分类指导。除了绝大多数出版社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参与竞争外;国防类、民族类等仅出版面向高校内部或特定行业所需要的出版物,基本上难以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出版社将保留事业单位体制,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便是首批惟一的试点单位。

  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称,尽管少数高校出版社保留了事业单位体制,但也会与原来的体制有很大不同。国家正在研究对保留事业单位体制的出版社的发展政策。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