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企业肯出钱证书能到手 市场还有多少类似牙防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0日 08:48 人才市场报

  没有认证资格的牙防组因为非法颁发“认证标志”获利受到处罚。其他行业有没有“牙防组”?记者调查发现,各种各样的认证依然是市场上一道风景,不少认证门槛只有一道,那就是只要企业肯出钱,就能拿到证书。

  认证产品眼花缭乱

  6月17日上午,在北京通州果园附近相邻的两家苏宁、大中家电商场,记者看到,各种品牌空调宣传页上的认证标志让人眼花缭乱:“中国节能产品认证”、“中国名牌认证”、“ISO14000认证”、”欧共体CE认证”等,少则七八个,多则十几个。

  记者粗略比较,一款“志高”空调竟有29项认证,除了常见的认证,还有10多项国外认证,并且注明:“以上认证并非所有产品同时拥有。”

  记者指着一个半阴半阳椭圆形的标志向一位促销员咨询,她也不知道标志的意义。“我们也不清楚具体某一个标志是什么单位发放的。其实这些认证标志都是针对空调的质量、节能性和健康程度等因素所发放的,认证越多,标志越多,产品质量也应该越好。”

  一台空调何以拥有这么多认证?据某品牌空调的销售经理讲,不同的标志一般都是由不同部门发放的。如:能效标志、3C标志等是由国家权威部门发放的。此外,一些企业为加重产品竞争的砝码,还申请通过了很多协会,甚至不少国外机构的认证。“每增加一个认证标志,就意味着该产品在节能、环保等方面上升了一定的高度,厂家也可以顺理成章地涨价。”

  不仅是在家电卖场,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建材等多个行业,甚至同一类型的认证就有许多。

  记者走访一些建材市场发现,环保标志就有7种:中国环境标志(十环标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建材标志、无毒害室内装饰

装修材料标志、ISO14025Ⅲ型环境标志、中国绿色材料标志、中国绿色环保产品。

  在网上简单搜索之后,记者又找出了3个相关标志:绿色建材产品标志、中国环境标志(Ⅱ型)、环保防火“双环”标志。这些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标志虽然都是关于绿色环保的认证,但究竟是真是假?哪个更权威?消费者看不懂。

  只要给钱就能认证

  据记者了解,产品质量认证是国际上通行的管理产品质量的有效方法。质量认证按认证的对象分为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两类。产品质量认证又有两种:一种是安全性产品认证,它通过法规强制执行认证;另一种是合格认证,属自愿性认证,由企业自行决定。  

  记者致电一家国家强制性认证机构,一位张姓先生告诉记者,在我国,目前申请强制性认证需要缴纳申请费、产品检测费、工厂审查费、批准与注册费、监督复查费、年金、认证标志费等约3万元。目前市场上泛滥的都是自愿性认证,不少认证、称号实际上只是产品的一种荣誉,不能作为市场准入标准,只是宣传产品、提升品牌形象的手段。

  花钱办证,作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一些企业代表对此也深有感触。

  “一些认证机构明目张胆地说,只要给钱就能通过认证。我就知道现在很多‘问题食品’厂都有ISO认证,但按他们的工艺制作条件是不可能通过此认证的。”一位食品厂厂长对记者说。

  一家

橱柜企业的市场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年3至5月及8至10月这几个橱柜销售旺季,他们就会收到大量通知认证的传真和电话。联系此事的多为装饰协会、商会下属的材料委员会、研究机构,甚至还有一些媒体。他们有的称认证是免费的,但是要先审查资格,通过后要收取500元至5000元不等的“证书制作费”,甚至还可以砍价。

  记者电话询问中国预防医学会,该协会的一位女士称,如果所推荐产品要上电视做广告,协会收费额是每年30万元;如不上电视宣传,只将协会名字打在产品外包装上,则每年收费10万元。至于申报的条件,所有东西均需要的是复印件,包括质量检测报告。

  企业认证也给相关机构带来了滚滚财源。最近卫生部对牙防组的

审计报告公布,牙防组通过违规认证获取了利益,金额至少218.5万元。

  此前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曾经联合曝光5家打着“国”字头旗号的非法认证机构,其中之一的中国质量认证标准协会,有一年就为上百家国内企业做过“国家权威机构认证质量信得过好产品”的认证。按照其5000元至1万元不等的收费标准计算,该机构一年之内获利高达上百万元。

  专家呼吁依法规范

  作为产品走向市场的“通行证”,各类认证标志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但受利益的驱动,企业一给钱,有的机构就帮助企业做假文件。有的咨询、认证一条龙,有的认证机构甚至公然出卖证书,几千元就可以买个‘ISO’,各种低标准认证、假认证应运而生,一些未经正式注册的认证机构甚至自称能发多国证书。”北京消费网的主编吴晓伟告诉记者。

  吴主编曾经专门对此作过调研,他告诉记者,这些“认证”,实际上是一些中介机构,特别是一些与政府部门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一些“国字头”行业组织及协会,将其对外开展的评价、评比等活动,冠以 “认证”的字样。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牙防组认证事件就是一例。该机构并不具有认证资格,15年来却为诸多口腔保洁产品加上了“认证标志”。

  据记者了解,国务院多个部门在1999年就联合发文,要求社会团体停止带有排序、评比性质的企业和商品信息发布。但是至今也没有具体的部门来监管此事,于是也就出现了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

  吴主编告诉记者,在国外,协会一般靠收取会员费生存,向会员提供咨询、信息作为回报。而在国内,不少协会成了离退休领导的“养老地”,多数是半官方性质的,并没有完全脱离政府,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行小团体之私,这也是造成认证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

  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李毅认为,违规认证扰乱了认证市场正常的秩序,不仅使企业的品牌形象、认证行业的整体信誉受损,也对整个社会的诚信造成极大危害。国家应该立法加以规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