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安利打折愈演愈烈 归根到底谁在违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2日 21:21 千龙新闻网

  虽然安利公司对于打折事件不停的查处,但仍旧有这么多的打折行为出现。原因何在呢?

  千龙财富特约记者 张然

  “安利68折!安利68折!”。朝阳路易初莲花超市门外,一个身材瘦小、面容黧黑、穿戴不太整洁的年轻男子无精打采的叫喊着。声音有些无力,像是走街串巷的小商贩车上安装的喇叭,不停的机械重复着。他已经在这里呆了好久,年后的一段日子里,每当记者去易初莲花购物的时候,总能看到他。

  这并不是个别想象。在超市门口、城铁站、公交车上,记者都遇到了安利的直销员,虽然他们和这个身影在外形与穿戴上有所区别,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点:所销售的安利产品都是68折!

  《直销管理条例》第23条规定:“直销企业应当在直销产品上标明产品价格,该价格与服务网点展示的产品价格应当一致。直销员必须按照标明的价格向消费者推销产品。”安利直销员的打折行为无疑违反了国家规定。而直销公司的企业制度也是禁止直销员打折销售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违规呢?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潜规则呢?为此,记者展开了调查。

  68折的来历

  焦志强现年28岁,家住河南省郑州附近。曾经在部队当兵,退伍后在老家当保安。2002年与其妻子、哥哥一起来北京谋生。在北京房地产异常火爆的前几年,焦志强和哥哥以搞装修为生。虽也赚了些钱,但由于长期工作在装修的污浊空气环境中,焦志强的肺部的得了疾病。治愈后,他绝然的放弃了搞装修。经人介绍,一年多以前他开始卖起了安利。

  “你现在一个月挣多少钱?”暗访的时候,记者询问。“你猜猜看”,焦志强脸上的表情有些神秘。“有一万块钱吗?”记者问。“差不多吧,呵呵”他笑了笑,显得有些得意。“你想想看,我在这里租了一个房子作为工作室,一个月的房租就是3千多块”,焦志强进一步向记者解释道。他和妻子住在朝阳路大黄庄附近,他们在东四环慈云寺桥旁的东区国际小区租了一所一居室的房子,租金是3000元/月。他和老婆并不在这里居住,而是把这个房子仅仅作为“工作室”。

  “这个多少钱?”在东区国际会所一层的大厅里,记者指着他产品销售单上的产品问道。“我们都是68折的价儿!”焦志强拿起随身的杯子呷了一口水,用带着浓重河南口音的普通话告诉记者。记者选了两盒Amway丽齿健多效含氟牙膏。牙膏包装盒上的标价为34元。“这两盒牙膏你多少钱卖给我?”记者问。焦志强从包里拿出一个计算器算了一下,“每盒29块,两盒总共你给58块吧”。“不对呀”,记者也算了一下,“68折应该是23块多呀”。“呵呵”,他又一次笑了,“我们所说的68折是在原来的价格上打的68折,你现在看到的价格是原来的8折价”。焦志强告诉记者,2005年11月的时候,安利公司把所有的产品价格都进行了下调,销售标价从原来的基础上下调了20%。现在商品包装上的标价是原来的8折价。他们的销售价格则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打68折,也就相当于现在标价的85折左右。

  打折的秘密

  “你为什么打折卖?安利公司好像是不让打折的呀”记者试探了他一下,但他丝毫没有警觉。“《直销管理条例》还不让打折卖呢,但不打折行吗?!”焦志强告诉记者,在直销企业里面,安利的产品算是比较贵的,不是特别好销售。这两年国家对直销行业开始进行规范整顿,直销企业的利润都出现相应的下滑,直销员的日子也不好过。他亲眼所见许多直销团队在这两年里逐渐解散了。但焦志强的团队没有解散,因为他们有一套秘方:打折!

  焦志强告诉记者,直销员从安利公司拿货都是原价,然后安利公司根据直销员所购买的货品的类型和数量记录他的积分点数。月底的时候,再根据直销员的点数把相应的钱返到直销员的

银行卡上。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帐:假如他从安利公司进了6万元的货,按照制度,他的积分是6万,按照30%的返点,安利公司应该付给他18000元,然后按照6万元扣去7%的税,他可以从安利公司拿到14400(即1.44万)元的返款。1.44万÷6万=0.24;1-0.24=0.76。这样算来,他从安利公司拿货的实际折扣为76折,也就是相当于未调价之前价格的6折价。如果他按照68折出售,他可以有相当于原价8个点折扣收入。但显然焦志强们的心思并不在这8个点上。焦志强现在有一个自己的团队,大概在30-40人左右,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不是在安利公司直接进货,而是从焦志强手里进货。折扣大概相当于原来价格62折或63折。这中间,焦志强就赚取了2-3折批发价格。

  焦志强一边为记者算帐,一边在为自己的“高明”感到得意洋洋。从他的语气与眼神里,记者隐约的感到,他的利润空间并非仅仅这2、3个点。

  不怕被查?

  “听说安利公司也是不让打折的”,记者再一次试探他。他仍旧没有警觉,“是的,而且处罚很严格。他们叫做‘零容忍’”。焦志强的表情又显得有些得意,“放心,他们查不出来的。我们都不会用自己的身份。比如说,我会用我朋友的身份去办一张安利的卡,然后在销售的时候以我的名义销售。即便我被抓到,我的卡依旧费不了。我还是可以卖安利产品,大不了我再换个名字。”

  焦志强一年多的安利生涯就是这么度过的,他告诉记者“做安利是需要技巧的”,不过怎么个技巧法儿,他却没有进一步解释。

  “有发票吗?我回去之后要报销。”记者试图取证。焦志强笑道,“我给你一张空白发票,你自己随便填不就行了,爱填多少填多少。”记者不禁愕然。“我现在没有,明天你来我工作室拿吧。”焦志强对记者说。

  当第二天记者赶到焦志强位于东区国际的工作室的时候,他改口了:“我不能给你,因为你买的数额太小了,五千元以上才能给发票。我给你找一张超市的票得了,你明天来拿吧”。几经周折,记者最后还是未能拿到发票。

  那么,对于打折事件安利公司是否知情呢?暗访结束后,记者曾给安利公司一副总裁发短信求证此事,未得到回复。随后,记者拨通了安利公司全国媒介事务高级主任谢丹女士的电话,她没有正面回答记者的问题。记者应其要求用E-Mail将事情的原委告诉了她。在随后的电话沟通中,她依旧未提安利对经销商打折的现状是否知情,只承诺将发给记者一些关于安利的相关制度。在暗访的过程中,记者也曾经问过焦志强关于打折的事情安利公司是否知情。焦志强的回答是“肯定知情,只不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只要卖出东西就对他(安利公司)有好处”。

  谁的错?

  经销商的做法肯定是违反国家法规的,那么安利公司是否有责任呢?就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市信格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马振彪先生。马律师认为,安利公司是有责任的,但责任很难去定性。因为安利公司与经销商之间是合同关系而非雇用关系,所以安利公司有什么样的责任以及责任大小很难去明确的判定,其中的关系很复杂,但其应当担负一定的责任是肯定的。马律师认为,安利打折其实已经成为潜规则,是一种普遍现象。马律师的爱人就经常购买安利产品,最低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四五折。马律师认为,正是由于安利公司给经销商预留了折扣的空间,让经销商可以在折扣上做文章。虽然,经销商打折被安利认为是“零容忍”,但并不能有效地遏制打折行为。这就如同法律规范与处罚不配套一样,二者之间不能有效配合导致了相关规定实施效果非常不明显。最后,只能形成“民不举官不究”的尴尬局面,制度也就形同虚设了。

  记者在互联网上google了一下,“安利打折”居然有194000项查询结果。基本都是安利的打折信息,最低可至4折。甚至一些著名的

电子商务网站也出现了安利的打折消息。安利打折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虽然安利公司对于打折事件不停的在查处,但仍旧有这么多的打折现象出现。原因何在呢?难道是企业制度?不过,这可是安利公司最引以为骄傲的,也是最吸引经销商的魅力所在。会是这样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