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张天真:11年变身缅甸渔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9日 14:20 21世纪经济报道
上海报道 实习记者 刘铮铮 当张天真在缅甸的高尔夫球场挥杆之时,他的18艘远洋捕捞船或停靠在仰光河河口休整,或在东经96度到97度、北纬15度到17度的海域作业。 这是缅甸境内最大的远洋捕捞船队,大多数为250马力以上的大中型捕捞渔船,它们游弋在缅甸的安达曼海海域,靠近著名的泰国普吉岛一端。 通常经过10天左右的作业,船队会捕获大量黄花鱼、枪鱼、带鱼,经仰光的加工厂初步冷冻装箱后,这些鱼类将由海路运抵上海,或者经陆路运抵昆明,然后进入各大卖场,最终出现在餐桌上。 大部分时间,张天真都住在仰光,因为国内有冷鲜鱼的销售业务,其间也会频繁回国。 果断决策,与当地人良好合作,这是张天真成功的秘诀。经过11年的苦心经营,这位47岁的福建长乐人成为了缅甸鱼王。 到缅甸去 1996年,在福州当地从事捕捞业的张天真发现国内近海渔业资源开始慢慢衰退了,"当时船太多,大家都赔本,近海没有鱼了,赚不到钱"。 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东临台湾海峡,位置优越,历史上福州渔民就有着丰富的捕捞作业经验。然而经过连年捕捞,近海渔业生态受到很大破坏,资源开始枯竭。 那时的张天真已经拥有了6艘捕捞船,还有一个自己的冷冻厂。 现实摆在面前,仅靠国内近海区域,捕捞业的前景只会越来越黯淡。此时,一个朋友向他推荐:到缅甸去,那里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 朋友并没有到过缅甸,但张天真还是决定去一趟,他一个人出现在了仰光敏加拉登国际机场。 第一次去缅甸主要是具体考察它的渔业资源,以及口岸设施情况。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说:"我也知道困难重重,但是我有思想准备。只要它有鱼,能捕到鱼,就不管多困难,我都来,就是这么考虑的。" 考察完毕,张坚定了自己转战缅甸的信心。作为一个后发的农业国家,缅甸自身的捕捞业并不发达,属于东南亚国家中渔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1996年,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去别国投资渔业和现在有所不同,需要经过一套复杂的程序。张天真找到了一家代理商。他先与这家代理商签订合同,然后以这家代理商的名义上报国家渔业部门,申请去缅甸投资。所有的事务全权委托代理商后,他的任务就是在长乐当地做一些前期准备工作。 张天真的福建长乐清水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当年就转到了缅甸。按照规定,走出国门的民营渔业企业还必须挂靠在一家国有企业名下,张的企业当时挂靠北京远洋渔业公司。 在缅甸,外国人不能直接注册为该国企业法人代表,来投资的外国企业必须跟当地人合资,以当地人的名义来开展业务,才能够享受其国民待遇。 还是这家代理商,替张找到了一位华裔缅甸人,利用他的名义,张在仰光注册的公司名为"仰光长乐水产发展有限公司"。 渔业新大陆 从1996年至今,张天真一直与这位祖籍昆明的华裔缅甸人合作。他认为自己之所以在缅甸有如此大的事业版图,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找到了一位可靠的合作伙伴。他们之间的合作是良好的,互信的。合作是以分红还是以给付现金的方式,双方在事前都已经说好,并且按章履行。 在张天真看来,缅甸跟国内最大的不同就是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下,并且十多年来都没有什么改变。项目审批的程序繁琐,与当地政府打交道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每一关,每一口都要去磨。 通过当地合伙人的关系,他开始与缅甸政府相关部门(比如缅甸渔业局)人员接触,再到逐步熟悉。这是一个比较长的磨合期,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逐渐融入缅甸社会。 缅甸全国85%以上的人信奉佛教,民风相对淳朴。但因为还没有进入工业社会,国民处事的节奏都比较慢。张天真公司有五六百名雇员,其中大多数是缅甸当地人。只有岸上的管理人员由中方派驻,加上船长,中方人员总共也就几十个人。 公司缅甸当地雇员的工资大概停留在中国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每个月60或70块钱人民币,加上奖金的话也就100多块钱人民币左右。然而这样的薪资水平相对缅甸本地企业来讲,还是有相当吸引力的,人们以能到外资企业工作为荣。 在仰光的企业注册资金额并不大,只有几万美元。头一年,企业就与缅甸政府签订协议,租了一块面积为9000平方米的地,用于新建加工厂及冷库。这块地租期25年,每年租金400美元。 好运气加上使用得当的激励措施,张天真的事业开始壮大。 虽然一开始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成本预算,但是张估计,在进入缅甸一两年后,企业就收回了成本。 此后的事情就显得水到渠成了。生产规模在扩大,企业每年都会添置新船,同时淘汰一批船龄到了的老船。当地造船工业很落后,这些新船都需要从国内定制。最多的一年,2005年一下就购置了6艘250马力的新船。 当地渔业作业多是小渔船,像张天真这种规模的船队还没有。在缅甸海域,外国的船队,前两年也还只有泰国的船只捕鱼,不过现在也少了。 船队在扩张,鱼的捕捞量在增加,岸上相应的配套设施也在逐步建设。最初的冷库不够用了。2001年,经缅甸畜牧水产部批准,张天真投资100万美元,兴建了库容量800吨、日急冻32吨的冷库以及加工场所等配套设施。 企业每年向缅甸政府上缴的捕捞费并不高,只占到成本的百分之十几。2006年,企业全年实现生产总值达1亿人民币。 像大多数传统中国商人一样,张天真不愿意明说自己现在身家多少。"人家都说我是亿万富翁,但是是在缅甸。"他半开玩笑似地说。 过后,他又认真地说:"我们这边的投资包括船、冷库,也是实行股份制,几百万美金应该有。" 在这个实行股份制的企业里,他是绝对的大股东。 后来淘金者 仰光是缅甸第一大商港,位于内河与海运的交点,靠近仰光河口。张天真的船队从海上作业归来,就会驶入仰光河畔的码头停泊。这座寓意"战乱平息"的城市,在张的印象里气候类似于中国的海南。 而在福建长乐渔业界,到缅甸来,张天真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他的带动下,后来又有好几家渔业公司来到了缅甸,只是规模都不是很大,一般就两三条船。 2003年,依照商务部的规定,在缅中国公司共同组建了"缅甸中国企业商会",张天真是商会副会长。接受中国农业部渔业局的委托,在缅甸凡是和渔业有关的工作都是他牵头来做。 当然这中间也并不是一片坦途,要面对种种政策上的不稳定因素,包括税率的变动,对外资政策的变动。所以虽然已经在异国创业11年,张天真还是有点无奈:"在缅甸,不要去想很远期的,都是考虑短期的,就是考虑今年能不能赚钱。" 不过他也意识到,正是因为落后,才蕴藏着商机。"生意机会应该比国内还多一点,我们国家刚改革开放时,不是机会也很多吗?" 虽然有些许不满意,张天真还是会专注于缅甸业务。"企业就是这样,刚开始在一个国家没做好时,你就不会去想别的。但是当你做起来了,因为毕竟熟悉这个国家,你会更愿意在原来的国家发展。" 因为历史上曾长期被英国殖民,缅甸的许多建筑带有欧式风味,1950年代的仰光,拥有整洁的街道以及良好的绿化,被称为"东方小瑞士"。只是后来国内政局几经更迭,缅甸发展陷于停顿,1987年12月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但位于中南半岛西部的缅甸国内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自1999年加入东盟以来,缅甸经济保持了比较好的发展态势。 据缅甸投资委统计,截至2006年5月,中国对缅投资在外国对缅投资的排名中居第11位,占外国投资总额的1.41%。作为世代友好的邻国,中国有着更大的投资空间。 张天真们是先行者,其后更会有后来者。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