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商用车出口将迎来黄金五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3日 01:02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高斌

  从“机遇性出口”向“战略性出口”转变,中国商用车开始步入后出口时代

  对于中国商用车来说,2007年可能是个划时代的分水岭。一些实力强大的商用车企业,在继续扩大国内市场的基础上,还会凭借政策优势加大出口数量,从而拉大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而中国的商用车出口也将从“散乱差”的无序竞争状态,逐渐过渡到品牌竞争的后出口时代。

  “中国商用车出口将进入至少五年的黄金时期。”在日前举办的“2007中国商用车出口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这样告诉《财经时报》记者。张小济说,像大多数“中国制造”一样,中国的商用车在国际市场具有很大的价格优势,虽然与大的国际厂商相比,在性能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但售价往往是其售价的一半以下,和一辆二手车的价格相当。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物美价廉的中国商用车无疑是一个实惠的选择。

  正因为如此,近几年逐步升温的商用车出口去年出现“井喷”式增长,2006年,中国商用车整车累计出口231203辆,较2005年同期增长74.02%。这一强劲势头在今年得到延续,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编辑整理的全国海关汽车商品进出口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一季度,全国整车出口达到9.98万辆,同比增长59.32%;其中轿车仅占据四分之一。

  步入后出口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从今年3月1日开始,中国对汽车整车产品(包括乘用车、商用车、底盘及成套散件)实行了出口许可证管理制度。

  主要原因在于,虽然中国的整车产品出口增长迅猛,但同时也暴露出“散乱差”等诸多问题。2006年,中国

汽车出口企业达1175家,比2005年增加了150家。但年出口10辆以下的企业占到了669家,只出口1辆汽车的也有204家。这导致中国汽车出口质量和售后服务难以保证,在损害国外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损害了中国汽车厂商和行业的长远利益,影响了“中国制造”的形象。

  按照商务部产业司负责人的说法,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制度以后,这1175家汽车出口企业将被砍掉700家左右。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第一副会长张钰晶认为,这有利于中国商用车企业从“机遇性出口”向“战略性出口”转变,出口秩序不仅会变得更加规范和协调,还能优化“中国商用车”的国际形象,有实力的汽车出口厂商将因此受益。“很明显,中国商用车开始步入后出口时代,行业整体水平也将因此得到提升。”张小济也赞同这一观点。

  数据表明,张小济们之所以做出如此判断并不是凭空推测。由于将受益于出口许可证管理制度和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快速增长,截止到今年一季度,福田汽车累计销售汽车达95994辆,销量同比增长5.5%;利润则同比增长199.38%,超过去年全年利润的总和;其中,仅3月份单月产销量就达到了5.5万辆。

  从2002年才开始出口的福田汽车,一季度已完成出口3889辆,同比增长达505%。在整车出口的同时,福田汽车还在巴基斯坦、越南、伊朗等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海外工厂。

  按照福田汽车的计划,海外业务将是重要的赢利点,预计到2010年,福田汽车年产销汽车将超过100万辆,销售收入超过800亿元,其中20%的产量将销往海外市场。这个数字是福田汽车去年出口1.67万辆的14倍。

  如此迅猛的增长势头和强烈的销售增长预期,让福田汽车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热烈追捧。从2006年11月14日的2.64元起步,代码为600166的福田汽车股价在5月8日的收盘价达到了11.46元,不到半年时间就上涨了4倍多。

  中国机械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张扬告诉《财经时报》,以福田汽车等为代表的主要商用车出口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正逐步上升,因为这些厂商扩大出口并不完全凭借价格优势,其技术水平也有很好的口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商用车步入后出口时代的特征。

  隐忧仍存

  不仅是福田汽车,另一家上市公司“东风汽车”在去年出口销售同比增长100.36%的基础上,将今年的出口计划确定在6000辆;并明确提出,要在2008年实现“跨越式突破”。

  众多业内专家表示,一连串的数字表明,中国的商用车出口正处于历史性的高速发展时期,在不远的将来,汽车很有可能继

纺织品、电子产品之后,是又一个让世界感到有些惊恐的“中国制造”。但从目前看,上述行业在出口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有在
汽车产业
身上出现的苗头,因此必须提高警惕,加快扭转这一局面。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表示,要打好商用车出口的阵地战:首先要提高产品质量,其次要重视销售策略,并且要避免给人以低质量形象的价格战。

  著名汽车专家、全国政协常委陈清泰也表示,在加入WTO后的五年间,中国汽车产销量增长了3倍,一举上升到世界前三位,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和销售的大国,但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软实力仍是中国汽车企业致命的弱点。

  陈清泰认为,中国汽车产业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产品和生产水平上了一个大的台阶,但当人们重新审视“以市场换技术”的历程时发现,国内许多企业尽管让出了市场,甚至让渡了部分所有权,但并没有换来相应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核心技术,有的技术能力实际上在衰退。

  不仅如此,中国企业与优秀跨国公司相比,不仅硬实力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更加难以逾越的是“软实力”的差距,也就是企业宗旨、价值观、创新机制、社会责任意识和由此凝聚而成的社会声誉、市场信用和品牌影响力。

  但全球商用车市场巨大、需求各异,再经历一段时间的锤炼和准备,不仅“中国制造”的商用车会更多地挤进国际市场,而且中国品牌的商用车也会逐渐取得世界的认同。

  “所以,企业决不能把出口当作一个短期赚钱的机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会把自己未来的路堵死。”陈清泰警告说。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