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航班延误被滞留在机场的部分旅客
本报讯今年年底前,北京、广州等地的航班间距将有望缩短。日前召开的全国民航雷达管制工作会议传来消息,随着全国飞行量持续攀升,航路、终端区越来越拥挤,尤其是
东部地区已趋于饱和。民航总局空管局在广泛、细致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要积极稳妥地向国际民航组织雷达间隔标准靠拢,进一步扩大我国民航雷达管制的范围、缩小在雷达管制下的飞行间隔。
据了解,从1997年北京终端区开始实施雷达管制起,在不到10年时间里,我国民航雷达管制实现了由点向线、由线向面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空中交通管制落后的面貌。目前,在我国实行雷达管制的地区,大部分执行的是航路最小20公里间隔(即在同一高度层,前后两架飞机相距不能小于20公里),终端区和进近(飞机在机场上空对准跑道下降的阶段)最小10公里间隔。
随着全国航路越来越拥挤,航班延误现象日趋增多,民航总局空管局计划缩小航路飞行间隔。今年年底前,北京、广州进近和珠海终端管制区将率先实现最小为6公里的雷达管制间隔标准;北京、广州区域将实现最小为10公里的雷达管制间隔标准。2008年奥运会以前,上海区域以及京沪穗航路(或者沿线区域)实现最小为10公里的雷达管制间隔标准。其他实施雷达管制的区域也将尽快规范雷达管制间隔应用标准。
民航总局空管局局长苏兰根表示,2007年底前,东部地区高空和进近必须全部实施雷达管制,保证奥运会期间飞行顺畅。空管系统各级单位在推进实施雷达管制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把确保飞行安全放在首位,预先分析和控制风险,提前采取措施,做到稳步推进,确保安全。
名词解释
雷达管制
空中交通管制一般分为程序管制和雷达管制。雷达管制是指直接使用雷达信息来提供空中交通管制服务。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两种管制手段允许的航空器之间最小水平间隔不同。在区域管制范围内,程序管制要求同航线同高度航空器之间最小水平间隔10分钟(对于大中型飞机来说,相当于150千米左右的距离),雷达监控条件下的程序管制间隔只需75千米,而雷达管制间隔仅仅需要20千米。
允许的最小间隔越小,意味着单位空域的有效利用率越大,飞行架次容量越大,越有利于保持空中航路指挥顺畅,更有利于提高飞行安全率和航班正常率。
|